急性支气管炎网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玫瑰三愿在读音上有没有方言现象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诚信单位 https://m.39.net/disease/a_6169057.html

《玫瑰三愿》是深受中国歌唱家青睐的一首艺术歌曲类型的声乐作品。作品完成于年,当时正值东北沦陷、“1·28”淞沪大战期间。作品由龙七(龙榆生)作词,*自作曲,自问世起传唱之今日经久不衰,展现了音乐和文学方面的巨大魅力。可惜的是,《玫瑰三愿》的曲作者*自在年患伤寒离世,年仅34岁。

《玫瑰三愿》读音上有没有“方言现象”

龙七(龙榆生-),江西省万载县人(万载县隶属于江西省宜春市,地处江西省西北边陲)。“因其在家族中行七,所以又称他为龙七。他是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的词学大师之一。”学者李唯一总结,“对龙七先生一生的词学成就,后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加以评述。第一,整理词籍,创办词刊。第二,推源溯流,发覆阐微。第三,妍求声韵,辨析格调。第四,重视普及,意在提高。”

其实,长期以来困扰歌者演唱《玫瑰三愿》的只有歌词中“摘”和“谢”的读音,也就是说,看起来为发花辙的整篇歌词中,出现了怀来辙的“摘”和乜斜辙的“谢”。而其中最大的疑惑或曰障碍便是《玫瑰三愿》中的第二愿“我愿那妒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的“摘”,因为很早就有人“按照古诗词的读音习惯”把第三愿“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的“谢”字读作了“xià”。

在中国今天的音乐学院以及综合院校声乐专业,似乎已经没有谁不把“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的“谢”读成、唱作“xià”,而只留下了一个“我愿那妒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的“摘”令歌者、声乐教师不知所措。对于“莫攀摘”的“摘”,有歌者实践过将其唱作“zhā”并解释为“这样可以合辙押韵”。总之,无数歌者、学者、声乐教师都为了这个“摘”应该如何发音绞尽了脑汁,我也不例外。

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有一段男中音独唱《西江月·井冈山》,歌词源于毛泽东的诗词。在这首词牌为“西江月”的词中,有一句会让歌者顺其自然把一个“界”字唱成了“gài”,也就是那句气宇轩昂、气吞山河的词句“*洋界(gài)上炮声隆,报道敌*宵遁”。我们知道,伟人毛泽东是湖南湘潭人,无论是湖南方言或是江西方言,“*洋界”均发音为“*洋gài”。这也就是说,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读音是正常的、合乎常理的。既然如此,我们便可以研究一下《玫瑰三愿》在读音上有没有“方言现象”。

经笔者粗粗查证,《玫瑰三愿》词作者龙七的家乡人在读《玫瑰三愿》时,作品中没有一句韵脚有任何突兀或曰别扭、不押韵的情况。这首作品每一句最后一个字的韵脚都踏踏实实地落在了十三辙中的发花辙上的“a”上。而三愿中的第二愿“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的“摘”读“zā”;第三愿“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的“谢”读“xià”。由此看来,如果我们可以接受文学作品特别是唱词中的“方言现象”,是完全可以把“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中的“摘”理直气壮地唱为“zā”,把“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的“谢”理直气壮地唱作“xià”的。

我非常认同“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的理念,“一探究竟”更是学术性的重要标志。如果自己的探究、求证还不够全面或是出现误差乃至错误,那就一定要向学术性更高、探究结果更正确的理论和实践结果靠拢,而不是凭借猜想或是主观臆断去解决问题、说明问题,更不可将未经证实和实践检验的某些说法传授给他人或是后人,一如国内出版的很多错误百出却谬种流传的乐谱那样。我们不可对艺术不负责任,更不可对文化和文化传播不负责任。

百年文化瑰宝“非常中国”

在此,我也愿与歌者和教育者同行分享我对这首《玫瑰三愿》演唱的一点理解。从很多文章或论文中都能读到与这首歌曲相关的背景阐述。作为歌者,我觉得一定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是毋庸置疑的。借物写人、借景写人的文学作品也不在少数,而作者在某个时代背景下写作的东西,是否与当时的情势有关等,一定要做一番缜密的功课。

《玫瑰三愿》创作于那个战火纷飞、家国不宁的年代,词作者见景生情,看到惨遭敌寇轰炸后凋败的玫瑰感慨万千。回想起往日“烂开在碧栏杆下”的玫瑰,情由心生。笔锋转至拟人手法,道出了自己的三个愿望。或许作者要借玫瑰之口去宣告:无情的战火和磨难不要摧残我的国家,好事的贼寇不要撕夺我祖国母亲的肌肤,我祈愿我的故土家园要永远安定、和平。这是一种解释、一种表达。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作者只是想借玫瑰之口,说出一个女人的三个愿望:我祈愿嫉妒我的风风雨雨,不要搬弄是是非非来骚扰我;我祈愿那些为我生情的人们不要随意靠近我;我愿我红颜永驻,让岁月留住我的青春年华。如果是这样,我个人觉得这首作品由女声,特别女声的高声部的抒情女高音来演唱更为合适。

可以说,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可以称得上是文化瑰宝。年作曲家青主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开启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先河,很多这个时期的艺术歌曲都成为新中国高等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教材,引领和推动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随之,中国声乐作品创作水平也因此得到了提升。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虽因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歌曲之外的创作歌曲、艺术性较强的创作歌曲、被高度艺术化了的创作歌曲和民歌(即一般的创作歌曲、民歌、群众歌曲等经歌者和作曲家配以较专业的钢琴伴奏,提升了作品本来不具有的艺术性和艺术高度)、群众歌曲、*旅歌曲等,但百年前发端的中国艺术歌曲依然处于不可撼动的地位。

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受德奥艺术歌曲(Lieder)影响,其创作手法与结构都留有德奥艺术歌曲的痕迹。有人说其不够“中国”,但在欧美人眼里,这些中国艺术歌曲却是“非常中国”。但借用了德奥艺术歌曲创作手法创作的声乐作品,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文化自信起到非常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因为文化的传播也需要手段,而中国艺术歌曲的传播恰恰借用了“德奥艺术歌曲创作手法”这个手段,得以广为流传。

演唱一定要严格遵守谱面

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时一定要严格遵守谱面,不可为了“味道”加一些谱面上没有的滑音。《玫瑰三愿》是一首典型的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时除了注意谱面的旋律和节奏外,更要注意声音的平稳,把握作品要求的内在表现。

在用声方面不要有“冲”的声音出现,特别是在音程跳动较大的地方,声音一定力求平稳。“三愿”的第一愿“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尽可能用一口气完成,程度较浅者实在完成不了,可以在“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的地方“抢”一口气。这口气要“抢”在“雨”停顿的同时,而不是在“雨”唱完之后。“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与第二愿一样,如果气不够,可以在“游客”的“客”处“抢”口气,或是在“我愿那”的“那”处“抢”口气后将“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一气呵成。而“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则是在“我愿那”的“那”处“抢”口气,然后唱完“红颜常好不凋谢”。“好叫我留住芳华”则是在唱完“好叫我留住”后静静地、充分地吸口气,然后唱“芳华”二字结束演唱。小字二组降a的“红”字很不容易唱好,建议先唱出这个字的元音部分“ho”,延长到音乐和表现需要的长度后归韵到“ng”,实际是“ho--ng”这样一个演唱过程,如果一张嘴就唱出一个完整的“hong”喉头会上提,从而高音困难,甚至唱不出。

另外,在我看来,艺术歌曲中的高音都不要唱得过于张扬、过于欧洲浪漫派歌剧咏叹调化,这就要求歌者具备高声区演唱的“轻功”,即控制力。很多艺术歌曲的高音常被要求做“由强减弱”的声音处理,这可能就更难了,因为这个技术应该称得上是歌唱的顶级技术,虽然至难,但却十分迷人。德国男高音歌唱家考夫曼演唱的超级神一般的“高音由强减弱”不知迷倒了多少人。我真的期待有一天能听到有歌者在《玫瑰三愿》的“红颜常好不凋谢”的“红颜”二字上能做出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高音由强减弱”。

篇幅所限,这里不多赘述声音技术问题。我愿喜爱《玫瑰三愿》的歌者,试着唱一下“摘(zā)”和“谢(xià)”,看看如何?

马金泉/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