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中新经纬11月29日电(薛宇飞实习生李俊浩)时代变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其中部分濒临灭绝,需专项保护才得以传承。近年来,非遗国乐、戏曲在抖音直播等平台成为新“国潮”,西安鼓乐、筝乐、皮影戏等“小众”艺术纷纷找到“第二舞台”,观众的打赏、点赞使非遗传承人获得新收入,在传承路上更有动力。
日前,“直播新生态助力非遗传播传承”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音乐学院、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等机构的专家及非遗传承人代表展开热烈研讨。与会专家认为,直播加速非遗在现代的传播、传承,打赏等直播收入帮助从业者获得物质保障,非遗相关产业实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双赢”。
直播助非遗在传播中传承为传统文化提供新舞台
直播平台的兴起,让非遗在传统的在地展示外,又能借直播广泛辐射异地受众,培养“新观众群”。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16亿。与会专家指出,过去,非遗的传播与传承以言传身教、口耳相传为特点,如今互联网的兴起,启发从业者重新思考传统文化传播的模式与方法。通过互联网,非遗跨越了巨大的时空限制,激发出传承人群主动创新的活力。
同时,由于直播不限时长,非遗能以较全面的样貌呈现,避免鲜活艺术被片段化。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刘卫华以剪纸艺术举例,图片等形式仅能记录成品的“定格”,无法全面展示剪纸作为技艺的特征,而直播既能表现出传承人的心灵手巧,也能聚焦作品的精美程度。“非遗是基于独特生活方式的活态呈现,要展示非遗就必须展示过程,直播能为这种展示提供良好环境。”
《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包括戏曲、乐器、舞蹈、话剧等艺术门类在内的演艺类直播在抖音开播超万场,场均观众超人次。其中,非遗类直播每天开播场,打赏总收入同比增长%。
在直播等新媒介的帮助下,目前,非遗保护已迈入鼓励从业者自身“造血”、在发展中获得传承的阶段。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长铃表示,要帮助传承人更积极地运用直播平台等新兴传播工具,让非遗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复兴,也让更多观众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打赏折射观众欣赏与支持使从业者获得价值认可
受经济条件、疫情影响等原因所限,许多非遗从业者无法赴实地进行演出。当他们在直播间开辟“第二舞台”,打赏成为观众向非遗传承人表达欣赏的途径,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持。
拥有千余年历史的世界级非遗——西安鼓乐,因人才断档、缺乏演出市场而一度面临危机。今年4月,百年老乐社东仓鼓乐社来到抖音开播,账号
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吸引70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