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气管炎网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必背考点2 [复制链接]

1#

上肢内侧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上肢外侧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

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妇女怀孕三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喻穴。若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应慎用针刺。

艾炷灸: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瘢痕灸和无瘢痕灸。间接灸——隔盐、姜、蒜、附子饼灸。

灸法的适应范围:防病保健、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引热外行。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小儿囱门未闭时,头项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中成药:正柴胡饮颗粒、感冒清热颗粒。

风热感冒: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浊涕,咽红肿痛,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中成药:银翘解*片/丸、双*连合剂。

暑湿感冒:发热,汗出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苔*腻,脉濡数。治法:清暑祛湿解表。中成药:藿香正气片/软胶囊/水、保济丸。

风寒感冒:在颈椎、胸椎附近选择大椎、大抒、肺俞拔罐,行留罐操作,拔占罐后留罐10~15分钟起罐,或用闪罐法。

风寒咳嗽:咳嗽痰稀薄色白,咽痒,常伴鼻塞,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紧。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中成药:通宣理肺片/丸、桂龙咳喘宁胶囊。

风热咳嗽:咳嗽痰黏稠色白或*,常伴咽痛,涕*,发热。苔薄白或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肃肺化痰。中成药:急支糖浆、连花清瘟颗粒。

痰湿咳嗽:反复咳嗽,痰多色白,胸脘作闷,食少便溏。苔白腻,脉滑。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中成药:橘红痰咳液、半夏糖浆。

痰热咳嗽:咳嗽气粗,痰*黏稠,胸闷口干,大便秘结。苔*腻,脉滑数。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中成药:十味龙胆花颗粒、金养麦片。

阴虚咳嗽: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额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中成药:养阴清肺颗粒、强力枇杷膏。

橘红丸:清热、化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痰多,色*黏稠,胸闷口

通宣理肺丸: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症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气滞胸痹: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或兼有脘痞胀闷。苔薄或薄腻,脉细弦。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中成药:柴胡疏肝丸、复方丹参滴丸。

血瘀胸痹:胸痛部位固定不移,入夜尤甚,伴胸闷心悸、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结代。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中成药:通心络胶囊、血府逐瘀丸/胶囊/口服液。

痰浊胸痹:心胸窒闷,气短喘促,多形体肥胖,肢体沉重,胶痞,痰多口黏。苔浊腻,脉滑。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中成药:丹篓片、苏合香丸。苏合香丸:芳香开窍,行气止痛。用于痰迷心窍所致的痰厥昏迷、中风偏瘫、肢体不利,以及中暑、心胃气痛。

肝火扰心:不寐多梦,其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便秘溲赤。舌红苔*,脉弦数。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中成药:龙胆泻肝丸。

心脾两虚: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体倦,纳食不馨,面色少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中成药:归脾丸、柏子养心丸。

心肾不交:心烦不寐,头晕目眩,耳鸣,腰酸梦遗,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中成药:天王补心丹、乌灵胶囊。

心胆气虚:虚烦不寐,触事易惊,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中成药:复方枣仁胶囊。

不寐之心胆气虚证的治法:前大爆料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与心脾两虚证相鉴别;心脾两虚证是心血虚加脾气虚证,心胆气虚证只有气虚证,没有血虚证。

不寐的药枕法:川芎g、当归g、丹皮g、白芷g、菊花g。

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用于心阴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

气虚血瘀: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中成药:华佗再造丸、脑安胶囊。

阴虚瘀阻: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治法:滋养肝肾,化瘀通络。中成药:通塞脉片、杞菊地*丸合血府逐瘀胶囊。

风寒头痛: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甚。舌淡红,苔薄,脉浮紧。治法:疏风散寒止痛。中成药:川芎茶调散

肝阳头痛: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脉弦数。治法:平肝潜阳息风。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

肝阳上亢:眩晕欲仆,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头晕加剧,面红,急躁易怒。舌红苔薄,脉弦。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养血清脑颗粒。

气血亏虚:眩晕绵绵,动则加剧,劳累则发,面色少华,神疲懒言。舌淡,边有齿印,脉细。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中成药:归脾丸。

肝郁气滞: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中成药:逍遥丸。

瘀血阻络: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尤甚,胁肋下或见癥块,舌紫黯,脉沉涩。治法:祛瘀通络。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

肝络失养: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数。治法:养阴柔肝。中成药:六味地*丸,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血瘀证特点、:刺痛,疼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舌质紫暗,瘀点瘀斑,涩脉。

气滞证特点:胀痛,走窜不定,多于情志有关,弦脉

寒邪客胃: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剧,口淡不渴。苔薄白,脉弦紧。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中成药:良附丸、附子理中丸。

肝气犯胃:胃脘胀痛,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中成药:胃苏颗粒、气滞胃痛颗粒。

食滞胃脘: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中成药:保和丸。

外邪犯胃:突然呕吐,起病较急,常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脉濡缓。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中成药:蕾香正气丸/软胶囊/水。

肝气犯胃: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满,烦闷不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呕吐吞酸加重。舌边红,苔薄腻,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中成药:加味左金丸。

食滞胃脘: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大便或溏或结,气味臭秽。苔厚腻,脉滑实。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中成药:保和丸。

针灸主穴:中脘、胃俞、内关、足三里。寒吐者加上脘、公孙;热吐者加商阳、内庭;食滞加梁门、天枢;肝气犯胃加肝俞、太冲。

食滞肠胃: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并夹有完谷,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中成药:保和丸。

寒湿内盛: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泄泻暴起,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中成药:藿香正气水/胶囊。

湿热伤中: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舌质红,苔*腻,脉滑数或濡数。治法:清热燥湿,分利止泻。中成药:香连丸、复方*连素片。

脾肾阳虚:黎明前脘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中成药:四神丸。

热秘: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身热面赤,口干口臭,腹胀而痛。舌红苔*燥,脉滑数。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中成药:麻仁润肠丸。

气虚秘: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治法:益气润肠。中成药:补中益气丸。

便秘的针灸治疗主穴:大肠俞、天枢、归来、支沟、上巨虚。

气虚加脾俞、气海。

血虚发热: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治法:益气养血。中成药:归脾丸。

阴虚发热: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

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清热。中成药:知柏地*丸。

气虚发热: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中成药:补中益气丸。

阳虚发热: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原。中成药:金匮肾气片。

气郁发热: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脉弦数。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中成药:丹栀逍遥丸。

血瘀发热: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淫。治法:活血化瘀。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口服液。

寒湿腰痛: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舌体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中成药:小活络丸。

湿热腰痛: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苔*腻,脉濡数或弦。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中成药:四妙丸。

瘀血腰痛: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中成药:舒筋活血片。

肾虚腰痛: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伴面色白光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中成药:右归丸。偏阴虚者伴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补肾阴,濡养经脉。中成药:左归丸。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苔薄白,脉浮或61考前大爆料浮缓。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中成药:九味羌活丸、祖师麻片。

痛痹: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中成药:小活络丸。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中成药:木瓜丸、正清风痛宁片。

着痹以湿邪为主,行痹以风邪为主,痛痹以寒邪为主。

热*蕴结证:常见于气实火盛患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轻者疖肿只有一两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苔*,脉数。治法:清热解*。中成药:连翘败*丸。

暑热浸淫证:发于夏秋季节,以小儿及产妇多见。局部皮肤红肿结块,灼热疼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可伴发热,口干,便秘,漫赤等。舌苔薄腻,脉滑数。治法:清暑化湿解*。中成药:六神丸。

阴虚内热证: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或散发全身各处,或固定一处,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常伴口干唇燥。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治法:养阴清热解*。中成药:防风通圣丸。

脾胃虚弱证:疖肿泛发全身各处,成脓、收口时间均较长,脓水稀薄。常伴面色萎*,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苔薄,脉濡。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中成药:参苓白术丸。

脓成宜切开排脓,掺九一丹、太乙膏盖贴;深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掺白玉膏收口。

蝼蛄疖宜做十字形剪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迫止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而愈合。

疖的特点:肿势局限,范围多小于3cm,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初起分有头疖和无头疖两种,有头疖又称石疖,相当于西医的毛囊炎;无头疖又称软疖,相当于西医的汗腺炎。

蝼蛄疖,相当于西医的头皮穿凿性脓肿。

风热肠燥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脉数。治法:清热凉血祛风。中成药:地榆槐角丸。

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腻,脉弦数。治法:清热利湿止血。中成药:痔康片。

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中成药:痔速宁片。

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中成药:补中益气丸。

多发于截石位3、7、11点处,以11点处最为多见。兼有内、外痔的双重诊断。

内痔好发于截石位的3、7、11点处。其特点是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

外痔发生于齿状线以下,其特点是自觉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

湿疮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湿疹。其特点是: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性损害,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易成慢性。

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急性湿疮以丘疱疹为主,炎症明显,有渗出现象;慢性湿疮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

湿热蕴肤证:发病快,病程短,皮损有潮红、丘疱疹,灼热瘙痒无休,抓破渗液流脓水;伴心烦口渴,身热不扬,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脉滑或数。治法:清热利湿止痒。中成药:二妙丸、龙胆泻肝丸。

血虚风燥证:病程久,反复发作,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或皮损粗糙肥厚,剧痒难忍,遇热或肥皂水后瘙痒加重;伴有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弦细。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止痒。中成药:皮肤病血*丸。

湿疮之血虚风燥证属慢性湿疮,外治法一般可外搽湿疹膏、5%硫*软膏、5%~10%复方松馏油软膏、10%~20%黑豆馏油软膏。

湿疮之湿热蕴肤证属急性湿疮。初起仅有潮红、丘疹,或少数水疱而无渗液时,可选用三*洗剂、炉甘石洗剂外搽。若水疱糜烂、渗出明显时,可选用10%*柏溶液,或2%~3%硼酸水冷敷。再用青黛散麻油调搽。

气滞血瘀: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口服液。

寒凝血瘀: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有推后,量少,经色暗而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暗,苔白,脉沉紧。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中成药:少腹逐瘀颗粒、痛经丸。

痛经的拔罐法选穴:次髎穴、三阴交。

痛经的点揉法选穴:子宫穴、血海、三阴交、太冲、肾俞、肝俞、脾俞、八髎。

肝郁证:经来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或紫红,或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嗳气食少;苔薄白或薄*,脉弦。治法:疏肝理气调经。中成药:逍遥丸。

肾虚证:经行或先或后,经少,色淡暗,质清;或腰骶酸痛,或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补肾调经。中成药:左归丸。

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或呈脓性,质黏稠,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外阴瘙痒;小腹作痛,口苦口腻,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滑数。治法:清利湿热,佐以解*杀虫。中成药:妇科千金片、花红颗粒/片。

肾阳虚: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腰酸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面色晦暗,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中成药:艾附暖宫丸。

艾灸法:取神阙、中极、气海、阴陵泉、肝俞、脾俞、八髎,用温灸盒灸海次15?20分钟。

风寒闭肺: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鼻流清涕,或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治法:疏风64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散寒,宣肺止咳。中成药:通宣理肺丸。

风热闭肺:咳嗽不爽,痰*黏稠,不易咯出,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恶风,头痛。舌红,苔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治法: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中成药:小儿咳喘灵口服液/颗粒、清宣止咳颗粒。

痰热闭肺:咳嗽痰多,色*黏稠,难以咯出,甚则喉间痰鸣,或伴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少,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腻,脉滑数或指纹青紫。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中成药:清金化痰丸。

风寒泄泻: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咽痒。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淡红。治法:疏风散寒,燥湿止泻。中成药:藿香正气液。

湿热泄泻:大便泻下急迫,量多次频,呈*褐稀水或蛋花汤样,或夹少许黏液,气味臭秽,腹痛阵作,发热烦躁,口渴,肢倦乏力,小便短*,肛门红赤。舌质红,苔*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治法:清肠解*,利湿止泻。中成药:葛根苓连微丸。

伤食泄泻:脘腹胀满,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或如败卵,嗳气腐浊,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治法:消食化滞,运脾和胃。中成药:小儿化食丸。

脾虚泄泻:大便稀溏,多于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或指纹淡。治法:健脾益气,升提止泻。中成药:健脾八珍糕。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取局部穴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阳白、额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配穴:风寒证——风池、列缺;风热证——外关、曲池;气血不足——足三里、气海;人中沟歪斜——水沟;鼻唇沟浅——迎香。

皮肤针法:用梅花针叩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恢复期。

电针法:取太阳、阳白、地仓、颊车。

治法:通经活络,祛风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及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肩前、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曲池阳陵泉。

配穴:手太阳经证——后溪;手阳明经证——合谷;手少阳经证——外关;手太阴经证——列缺。

中成药证候禁忌:如安宫牛*丸,功能清热解*,豁痰开窍,属于凉开宣窍、醒神救急之品,主治中风、热厥、小儿急惊风等证,用于心肝有热、风痰阻窍所致高热烦躁,面赤气粗,舌绛脉数,两拳固握,牙关紧闭的热闭神昏证。若见面青身凉,苔白脉迟,寒闭神昏者,则当禁用本药,应选用温开宣窍之苏合香丸。

妊娠禁用药——多是大*的药物、引产堕胎药、破血消癥药、峻下逐水药,如砒霜、雄*、乌头、附子等。

妊娠慎用药——通经祛瘀类的桃仁、红花等;行气破滞类的枳实、大*等;辛热燥烈类的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窍类的瞿麦、木通等。

含多种金属元素,如钙、镁、铁等矿物质成分的中药(石膏、石决明、瓦楞子、龙骨、牡蛎等)及中成药(止咳定喘丸、龙牡壮骨冲剂等)不宜与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异烟脐、利福平等配伍。

内服药:内服法有直接吞服法、开水送服法等。一般内服的中成药,宜空腹服用,但特殊疾病应特殊对待,需根据病情而定。如补养类中成药宜饭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饭后服为宜,驱虫药最好清晨空腹服,安神药睡前服效果佳,呕吐者应少量多次服用,调经药宜在临近经期前数日服用。

外用药:外用法有撒敷法、调敷法、涂敷法等。

含化法:如六神丸、喉症丸等。

吸入法:如通关散、避瘟散等直接吸入鼻窍中给药。

鼻饲法:如常用治中风痰迷、热病神昏、小儿惊风等急重病证的安宫牛*丸、紫雪散、局方至宝丹等可用鼻饲法给药。

感冒清热颗粒: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通宣理肺丸: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症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银翘解*丸:疏风解表,清热解*。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双*连合剂:疏风解表,清热解*。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

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功效的中成药:银翘解*丸、双*连合剂。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脱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急支糖浆: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症见发热、恶寒、胸膈满闷、咳嗽咽痛;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见上述证候者。

速效救心丸: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增加冠脉血流量,缓解心绞痛。用于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

复方丹参滴丸(片):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前区刺痛;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血府逐瘀丸(胶囊、口服液):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内热烦闷、心怪失眠、急躁易怒。丸剂——空腹红糖水送服;口服液——空腹服。

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脱肛、阴挺,症见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或脱肛、子宫脱垂。高血压患者慎服。

参苓白术丸: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归脾丸: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四神丸:温肾散寒,涩肠止泻。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泄泻,症见肠鸣腹胀、五更溏泄、食少不化、久泻不止、面*肢冷。

气滞胃痛颗粒: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

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复方*连素片:清热燥湿,行气止痛,止痢止泻。用于大肠湿热,赤白下痢,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肛门灼热;肠炎、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逍遥丸: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

茵栀*颗粒:清热解*,利湿退*。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疸,症见面目悉*、胸胁胀痛、恶心呕吐、小便*赤;急、慢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

消炎利胆片:清热,祛湿,利胆。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口苦;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六味地*丸: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特点“三补(熟地*、山茱萸、山药)三泻(泽泻、茯苓、牡丹皮)”。

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知柏地*丸: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阳不化气、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复方小活络丸:舒筋活络,散风止痛。用于风寒湿邪引起的风寒湿痹,肢节疼痛,麻木拘挛,半身不遂,行步艰难。温*酒或温开水送服

尪痹颗粒: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用于肝肾不足、风湿阻络所致的延痹症见肌肉、关节疼痛,局部肿大,僵硬畸形,屈伸不利,腰膝瘦软,畏寒乏力;类风湿关节炎见上述证候者。

消渴丸:滋肾养阴,益气生津。用于气阴两虚所致的消渴病症见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乏力、眠差、腰痛,2型糖尿病见上述证候者。

乌鸡白凤丸: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痩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艾附暖宫丸:理气养血,暖宫调经。用于血虚气滞、下焦虚寒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症见行经后错、经量少、有血块、小腹疼痛、经68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行小腹冷痛喜热、腰膝酸痛。

益母草膏(颗粒):活血调经。用于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绝症见月经量少、淋漓不净、产后出血时间过长;产后子宫复旧不全见上述证候者。

妇科千金片:清热除湿,益气化瘀。用于湿热瘀阻所致的带下病、腹痛。症见带下量多、色*质稠、臭秽,小腹疼痛,腰紙酸痛,神疲乏力;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慢性宫颈炎见上述证候者。糖尿病患者应慎用。

花红颗粒(片):清热解*,燥湿止带,祛瘀止痛。用于湿热瘀滞所致带下病、月经不调,症见带下量多、色*质稠、小腹隐痛、腰骶酸痛、经行腹痛;慢性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见上述证候者。妇女经期、哺乳期应慎用。月经过多者应慎用。小儿肺咳颗粒:健脾益肺,止咳平喘。用于肺脾不足,痰湿内壅所致咳嗽或痰多稠*,咳吐不爽,气短,喘促,动辄汗出,食少纳呆,周身乏力,舌红苔厚;小儿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高热咳嗽者应慎用。

小儿化食丸:消食化滞,泻火通便。用于食滞化热所致的积滞。症见厌食、烦躁、恶心呕吐、口渴、脘腹胀满、大便干燥。

健儿消食口服液:健脾益胃,理气消食。用于小儿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引起的纳呆食少,脘胀腹满,手足心热,自汗乏力,大便不调,以至厌食、恶食。

小儿泻速停颗粒:清热利湿,健脾止泻,缓急止痛。治疗小儿泄泻、腹痛、纳差(尤适用秋季腹泻及迁延性、慢性腹泻)。

防风通圣丸(散):解表通里,清热解*。用于外寒内热,表里倶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疬初起,风疹湿疮。京万红软膏:活血解*,消肿止痛,去腐生肌。用于轻度水、火烫伤、疮疡肿痛、创面溃烂。本品为外用药,不可内服。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清热燥湿,活血消肿,去腐生肌。用于湿热瘀阻所致的各类痔疮、肛裂,症见大便出血,或疼痛、有下坠感;亦用于肛周湿疹。

七厘散:化瘀消肿,止痛止血。用于跌仆损伤,血瘀疼痛,外伤出血。

跌打丸: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闪腰岔气。

云南白药: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消肿。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吐血、咳血、便血、痔血、崩漏下血,手术出血,疮疡肿*及软组织挫伤,闭合性骨折,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岀血,以及皮肤感染性疾病。

明目地*丸:滋肾,养肝,明目。用于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鼻炎康片:清热解*,宣肺通窍,消肿止痛。用于风邪蕴肺所致的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氏响声丸:疏风清热,化痰散结,利咽开音。用于风热外束、痰热内盛所致的急、慢性喉瘖,症见声音嘶哑、咽喉肿痛、咽干灼热、咽中有痰,或便秘尿赤;急慢性喉炎及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初起上述证候者。

杞菊地*丸:滋阴养肝。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六味地*丸: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知柏地*丸: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影响健康的有关心理问题和行为。

医学模式在历史上经历了神灵主义模式、自然哲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五种医学模式,其主要的区别在于对心身关系的认识不同。

年,美国恩格尔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心身统一的观点、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主动适应与调节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人格特征作用的观点、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

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察觉到环境刺激构成威胁或挑战、必须做出适应或应对时,出现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应激的心里反应的类型和强度取决于:应急源的强度、当事人本身的心身特点和环境因素。应激源是引起应激的原因,一般分为:社会性应激源、职业性应激源、环境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

心理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常见的有:冠心病、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哮喘、功能性子宫出血、癌症,而大叶性肺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不属于心身疾病。

人格特征:A型行为的特点是竞争性强、办事急躁、时间紧迫感、常具有敌意,认为与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C型行为的特点是压抑、过分合作、谨慎、过分自我克制,为癌症易患人格。

心理治疗的特征:自主性、学习性、实效性。

行为疗法又称为行为矫正或学习疗法,依据条件发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被称为第二种势力。具体包括系统脱敏法、冲击疗法、厌恶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是由罗杰斯创立,是“第三种势力”,主要特点是:以来访者为中心;把心理治疗看成一个转变过程;非指令性治疗的技巧。主要技术:真诚、无条件积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