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气管炎网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科普慢性支气管炎医疗气象服务三 [复制链接]

1#

慢性支气管炎医疗气象服务专题

(三)春色宜人莫伤风

前期天气回顾:

3月下旬以来,本市气温波动性较强,3月22日及3月30日前后分别有两次冷空气过程。3月20日有明显的锋前增温现象,最高气温升至25.3℃。3月30日的冷空气过后至4月上旬,本市昼夜温差较大,4月1日郊区最低气温普遍在3~6℃。

4月7日气温再次攀升至30.5℃。年3月本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2℃左右,降水总量较常年偏少。

3月大风情况:3月12日出现5~7级西到西北风,3月20日出现5~6级偏南风,3月22日和3月30日出现4~6级北到东北风。

春季冷暖空气交锋,在海上或陆地上常出现低气压天气系统(如江淮气旋、*海低压等),或者有冷高压变性东移入海时,则对应*海高压等。气压场的频繁变化,不仅使气压梯度增大,易出现大风,而且风向也会呈现多变的特点。

春季对于沿海地区而言,陆风转为海风易导致相应地区气温下降。例如周日4月7日15点前后,惠南站的风向由偏西转东北,15点气温高达30.4℃,16点就已降至23.5℃。

对策指导

中医理论中,春季为风邪主令,风邪也是排在“六淫”之首。风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因此在《*帝内经》中就记载了“风为百病之长”的说法。

现代医学认为风邪是指细菌、病*等致病因素,可通过侵犯呼吸道,引起感冒、支气管炎、流感、肺炎等疾病,甚至可诱发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风为春季的主气,因此在春季更要预防风邪致病。

首先需要进一步强调适时增减衣物,注意防风避风。另外,也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增强人体抵抗力,抵御风邪。

中药方剂玉屏风散,其效犹如御风的屏障,而又珍贵如玉,故得名,较适合气虚自汗及虚人易感风邪者服用。

春天空气中如花粉、尘螨等漂浮物增加,有过敏体质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要记得出门戴口罩。

民间的所谓“发物”,如羊肉、海鲜等也要少吃,尤其是特禀体质的患者,更要忌口。

介绍几个有祛风作用的穴位:

1、风门穴

风门穴是风邪侵入人体的门户,还是寒邪、湿邪、热邪侵犯人体的入口。刺激风门穴不但能驱散风寒,还能使人体增强抵御风邪的能力。

位置: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建议:阳光明媚的时候,可以在避风处给后背晒个“日光浴”,对易感风寒者尤为适合。常按揉风门穴能缓解因风邪引起的咳嗽、发热、胸背痛等不适。

2、大椎穴

大椎穴出自《素问气府论》,是督脉的穴位。刺激大椎穴具有退热、止咳等功效。

位置: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取穴时取俯卧或正坐低头位,于颈后隆起最高且能屈伸转动者为第7颈椎,于其下间处取穴。

建议:可采用按揉的方法,将大拇指的指腹按压在大椎穴穴位上,保持一定的力度,以穴位有明显的酸胀感为佳,进行旋转按揉,每天一次,5-10分钟即可。

3、风池穴

风池穴位于胆经,此处受风邪会出现口苦、目眩等不适症状。

位置:与风府穴相平,在后脑勺、后枕部两侧入发际一寸的凹陷中。

建议:常按揉风池穴,有疏散风寒的作用,从而预防感冒,还能缓解风邪引起的鼻炎、咽喉疼痛等不适。

后期天气展望:

4月上旬末至中旬初,北方冷空气南下,本市最高气温降至20℃以下,较4月7日高点的降幅可达10℃之多,且基本回到常年正常水平。受江淮气旋影响,4月9日至10日将先后出现降水和大风天气,之后以多云天气为主,早晚有时较凉。

根据中央气象台长期天气展望,未来10~20天,冷空气势力后期有增强趋势,GFS(美国全球预报系统)也计算出下旬有较明显冷空气影响本地,但有待观察。

大家尽享宜人春色的同时,也要注意未来气温总体偏高幅度可能有限,提早做好应对。

联系电话

针灸科:转

泥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