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滁州市天长市作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和全国10个文明实践“先行试验区”之一,注重把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精准对接基层群众实际需求,探索“网格文明实践+”工作路径,在服务群众上下足“绣花功夫”。“一小时巡演”
“一小时巡演”用“小节目”讲好“大道理”
11月24日下午,石梁镇蔡河村袁庄文明实践示范点锣鼓喧天、欢声笑语,格外热闹,宣传*的二十大精神“一小时巡演”活动正在这里举行。一支支优美的舞蹈、一首首悠扬的戏曲、一句句铿锵的诵读,引来台下此起彼伏的掌声。
“二十大精神放光芒,鼓舞振奋大天长;千秋儿女非等闲,坚定执行不彷徨。”
“你看那,农业支柱大发展,万顷农田米粮仓;一镇一品显特色,美丽乡村正气扬。”
……
观众汪瑞春是个扬剧迷,当熟悉又亲切的曲调响起,她跟着一起哼唱,陶醉其中。“节目很对胃口,演员演得也不错,让我们老年人很容易就听明白、看得懂*的二十大讲了什么。”
蔡河村近几年注重文明乡风建设,成立了村民“议事亭”,制定村规民约,每年评比星级文明户,倡导移风易俗。快板节目《喜庆*的二十大廉洁文化进万家》表演开始,村民一齐拍手叫好。
用群众听得懂的乡音土话,用村民喜欢看的文艺演出,把*的二十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巡演宣讲*策,用‘小节目’讲好‘大道理’,说的是身边人、身边事,越听越信服。”蔡河村*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林说。
“巡演+宣讲”变讲台为舞台、变说教为对话、变深奥为生动。记者了解到,为了推动*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走深走实、入脑入心,天长市把全市多名文化志愿者组建为35支“千秋雨露”文艺小分队,积极创排锣鼓说唱、扬剧表演、快板等地方特色文艺作品,深入网格常态化开展“一小时巡演”,把新思想、新风尚洒播城乡各地。
现场的文艺演出春风化雨,手机上的“一分钟微视频”,则让*的好*策从“指尖”传到“心尖”。
打开天长融媒抖音账号,就能看到一段1分钟视频,讲述天长市“文艺轻骑兵”宣传*的二十大精神的故事,获得许多网友点赞。在天长融媒的短视频账号里,类似“红色”主题的1分钟短视频还有很多。
短短1分钟时间,如何让视频既精彩好看,又能表达核心思想?“一分钟微视频”作品拍摄工作由天长市委讲师组负责统筹协调,作品策划方案和文字稿由市委讲师组负责审核把关,理论宣讲的鲜活素材由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指导中心负责提供。
在视频呈现形式上,每个摄制者都用心琢磨。天长市民王和平是一名孝老爱亲类“安徽好人”,同时也是“一分钟微视频”志愿活动的参与者。
王和平摸索出一套经验,“视频剪得紧凑,总结故事特点,融入情感元素,将画面和音乐节点完美融合,努力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习惯。”有时为了剪辑好一个题材,王和平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反复思考,深夜想到好创意,也会爬起来打开电脑制作视频。文明实践重“细活儿”。
“做好宣讲就像做针线活儿一样,要先想好绣什么、用什么材料、怎么绣、花多长时间,达到什么目的、采取哪些措施等,这里面学问挺多的。”王和平说。志愿者们用心用情,让“一分钟短视频”大都制作精良、高潮迭起、爆点频出。“一刻钟宣讲”
“一刻钟宣讲”将群众“零星时间”变成“*金时间”
11月25日,初冬的中午,皖东大地上阳光和煦。
“到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和*府下一步有哪些工作安排呢?”在天长市千秋社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老年食堂,李宏祥手上拿着四张密密麻麻记满笔记的红色纸张,为在场的老人作*的二十大精神宣讲。
此时正值食堂开饭前,社区的老人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李宏祥精神饱满,声音浑厚。一刻钟毕,现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李宏祥是一名退休民警,也是天长市文明实践中心的一刻钟宣讲员。此外,李宏祥还有很多荣誉——中国好人、全国优秀交通民警、全国尊老助老敬老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志愿者、安徽省劳动模范……这源于他连续40余年坚持学雷锋做好事,捐款捐物近30万元。
在天长市,由他牵头成立的“李二宝志愿服务队”带动当地40多支志愿服务队和5万名志愿者投入文明实践和城市创建中。退休以后,李宏祥主动联系天长市文明办,加入一刻钟宣讲员队伍。
“一刻钟宣讲”是天长市在年11月发起的志愿服务项目,吸纳专业技术人才、乡贤能人、老战士等志愿者余名,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平台,在全市个各级各类讲堂、60个日间照料中心、个网格实践点等场所,开展课间、饭前、晨会、网格、新媒体等“一刻钟宣讲”。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多场次,群众满意度高达98.43%。
“一刻钟宣讲”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在李宏祥的笔记中或许能找到部分答案。在笔记本上,他详细地写着天长市老年人以及老年服务相关数据。每次宣讲前,李宏祥都会在网上找相关理论材料,先细读几遍,转化成浅显通俗的表达,再结合天长市实际,向群众解读。
“一刻钟宣讲”注重分类、分众、分时,依托“三个课堂”,探索形成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解身边难的局面。其中,“书记课堂”由社区书记下沉网格开展“一刻钟宣讲”,现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乡音课堂”邀请天长好人和道德模范进行“一刻钟宣讲”,用乡言土语把*的精神送到群众家门口;“特色课堂”聘请老战士为红色一刻钟宣讲员,向辖区内广大青年宣讲*的奋斗历程。
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闲暇时间,“一刻钟宣讲”分为面向老人群体的饭前一刻钟,面向学生的课间一刻钟,面向社区群众的网格一刻钟等。通过群众按需“点单”,中心及时“派单”,志愿者实时“接单”,观众事后“评单”,对“一刻钟宣讲”进行全流程“一张网”信息化管理,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更有温度。
“一刻钟宣讲”项目实施以来,涌现出“中国好人”李宏祥、“老农经”*宗玉、“安徽省最美志愿者”李元忠等典范宣讲志愿者,衍生出“青听兵语——百名老战士讲*史”“巾帼心向*奋斗新征程”“童心向*”等优秀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一刻钟宣讲”受众已经超过40万人次。
“思想阵地稳了,新风正气浓了,志愿服务活了。”天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毛在玉说。通过“一刻钟宣讲”等志愿服务项目,将群众“零星时间”变成“*金时间”、将“大道理”变成“小故事”、将“大水漫灌”变成“沁润心田”,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了广大群众对用好富民*策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千秋公益集市”
“千秋公益集市”着力解决群众天天有感的小事
今年以来,“千秋公益集市”的星星之火,在天长市渐成燎原之势。每月一次“靶向”志愿服务赶大集,成为当地群众精神和物质双丰收的日子。
每到这一天,新街镇王店社区的残疾老人陈志云家中都十分热闹,有人为他理发刮胡子,有人换洗床单被套。“我都不知道志愿者叫什么名字,但他们跟家里孩子一样细心、贴心,头发长了没法出门理发,这样的小事他们都记在心上。”陈志云说。
小事不小,无论是出门理发,还是打扫卫生,都是陈志云这样的老人每天需要面对的“头等大事”。
细心和贴心是志愿者叶玉华的“标签”。她是一家美容美发店的老板,也是对陈志云老人进行结对帮扶的志愿者。她记得每一位结对帮扶孤寡老人理发的时间,定期上门为8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提供理发、洗衣、打扫卫生等志愿服务。
叶玉华所在的志愿服务团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茉莉花”。“我们天长是茉莉花的故乡,也是民歌《茉莉花》发源地之一,我们志愿者都是一群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公益的伙伴们,能力所及地为父老乡亲做一些小事,打心底是快乐的。”叶玉华笑着说。
不图名、不图利,因热爱公益而相逢相伴。茉莉花志愿服务团队队员有的是在校大学生,有的是理发师,有的是下岗工人……他们走遍了天长市大小敬老院,每月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送去贴心的服务。
目前,该市多名志愿者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方式,开展“幸福千秋、守望相助”志愿服务活动,在困难群体和留守儿童家庭设置服务公示牌和结对联系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生产困难。
今年以来,天长市每月选择在一个镇(街)文明实践广场,举办一场全市性以“送新风、送健康、送文化、送平安、送关爱、送温暖”为主题的文明实践集中活动——千秋公益集市。
公益集市是什么?一边是赶集式便民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摆摊设点,提供公益义卖、图书互换阅读、科普趣味互动、健康义诊、免费理发、直播带货等便民志愿服务;一边是志愿者下沉网格,在精准摸排“老少困孤残”群体需求的基础上,上门提供“靶向”志愿服务。
每逢赶集的日子,忙碌的不止是志愿者。天长市委常委要同步深入联系网格文明实践点,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群众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时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每月一次文明实践行、结认一门困难“亲戚”户、化解一些群众急难事、帮找一条脱困新门路、开展一次思*宣讲课、调处一件信访矛盾源……常态化开展“八个一”实践活动,拉近了*员干部同群众的距离。
王九保是王店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师,负责社区近户居民的健康管理工作。每到千秋公益集市“开张”的日子,他忙得就像高速运转的陀螺,跑前跑后为“老少困孤残”群体做健康体检。
“作为家庭医生,平时我对一些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会通过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