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气管炎网站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谌洪果存在即超越,爱是通天路海的女
TUhjnbcbe - 2023/6/21 19:01:00
彭洋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10/9168797.html

一、从一位母亲的吐槽说起

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是一部让人容易产生代入感、激发起各种情绪的童话。人们希望美人鱼拥有美好的爱情,但自始至终她都不过是一厢情愿,她爱的人并不知道这份爱。美人鱼付出了巨大代价却最终化为泡沫,可见这部童话无比真实地描述生活的不可能性,它没有为我们提供王子公主式的浪漫完美的结局。这当然会引起很多人的“愤怒”。有一位母亲就毫不客气地评论道:

我从来不会给我的女儿讲《海的女儿》这种童话。我告诉女儿:别学小美人鱼,她们鱼类智力不高,你是人类女孩,你有脑子,没有任何人值得你付出生命。

男人写的童话真是完全不讲逻辑。就为了一个只看过一眼的男人,需要姐妹的资源(美丽的长发)、自我的阉割(无法说话)和终身痛苦的代价(直立行走如刀割),换一个所谓的爱情?海巫婆作为一个美人鱼群里拥有超能力的神职人员,居然会想出这种没有任何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方案,矮化海洋女性物种,跪舔人类男性?

包括所有happyending的王子公主式童话也不适合讲给女孩听。她们不是只能年轻美丽柔善可欺,也不是只能有嫁给王子这一种结局。

其实就连《龟兔赛跑》这种完全看不出性别歧视的寓言故事也非常反智。我给女儿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告诉她,如果你明知自己是乌龟,遇到一只不知天高地厚的兔子来挑衅,你不要和它比赛跑,你和它比游泳。

小朋友真不容易。老母亲更不容易。

说实话,这位母亲的观点是非常犀利的,听起来痛快淋漓,也促使我们思考:该给孩子读什么样的童话?童话应该给孩子带来什么教益?能说出这么“清醒”的话的母亲,很可能属于白领知识阶层。从成功学的角度,在这位母亲管教之下长大的女儿,也多半会成为人生的赢家,至少不会吃太大的亏。问题在于,受母亲的观念和思维影响的女儿,在成长过程也可能会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看见往往意味着遮蔽。

总结起来,这位母亲的思维体现出如下特点:1)激进女权的观念;2)理性自利的立场;3)人类中心的视角;4)唯智主义的偏见。这些带着浓厚主体意识的表达,当然都具有相当的合理性。遗憾的是,在她排斥另一种童话的同时,母亲也为女儿构筑了一个充满主观色彩的童话,一种封闭的体系。它貌似直面现实,实际却让生活的现实变得单一。

面对经典,犹如面对人生的许多遭遇,有些人打开自己,有些人则更坚硬地把自己包裹起来。我想要说的是,给儿童读的故事,既不能很傻很天真,也不能只是传达僵化的教条,而是要能够带来观念的冲击和思维的挑战,让我们在与文本的互动或积极回应的过程中唤醒自我,进入更多的可能。童话提供的不是成人缺失的东西的弥补或父母期待的投射。故事犹如丛林,其中包含的那些有益的教训,需要读者亲自穿越,自己去探寻和发现,从而自觉塑造自己的生命。

回到这位母亲评论的《海的女儿》的故事。这位母亲显然过于观念先行。稍微放下偏见,细读文本,我们就能发现,美人鱼并不是智商不够,做出冲动选择;安徒生也没有矮化女性,反倒是通过美人鱼这一角色,超越了传统童话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在故事中,美人鱼的真正对立面并不是王子,而是巫婆,美人鱼需要战胜的是巫婆设下的邪恶的陷阱;此外,这个故事恰好告诉我们,有时候,真的不必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是精致利己还是人类中心),只有具备平等心、包容性及同情理解的能力,我们才可能体会更多、看见更多。

二、美人鱼的选择具有必然性

“暴风雨夜初相遇,一见王子误终身”,这话似乎可以用来形容美人鱼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在很多人看来是偶然加冲动的结果,小人鱼从此踏上了一条再也回不去的不归路。可是,事实上,美人鱼的生活并不是突然改变的,而是具有相当的必然性,是内在意志和外在力量的合力使然,从而成就了美人鱼在品格上的恒定性和尊严上的独特性。

首先,她的生命气质注定了她更向往另一个世界,而不甘心今生今世。这个最年幼的海的女儿,把自己的花坛布置得像圆圆的一轮太阳,同时她也只种像太阳一样红的花朵——“太阳”的意象表明美人鱼活在对理想的憧憬中;她不爱讲话,总是静静地在想什么东西——说明美人鱼沉思的品格,对现状不满足;她只愿意跟一个美丽的大理石男孩像待着——说明这份爱的种子是早就种下了;她的姐姐们谁也没有像年幼的她那样对上面的世界渴望得如此厉害——说明她追求不凡的气质是天生的。

对此,童话中特意描述道,她的五个姐姐第一次升到海面上去时,都会非常兴奋地观看那些新鲜和美丽的东西。可是现在呢,她们已经是大女孩子了,大海之外的东西就不再太引起她们的兴趣了。她们止步于短暂的好奇,一个来月以后,她们就会觉得,还是住在海里好——自己的家里是多么舒服啊!她们代表了大部分平凡者的想法,不愿走出熟悉而舒适的环境。但这个小美人鱼和她们都不一样。她的不安分构成了她根本的性格底色。

其次,美人鱼真正继承了她的王族身份的高贵血统,这使得她敢于冒险,尤其是关键时候可以孤注一掷。她决绝地说:“只要我能够变成人、可以进入天上的世界,哪怕在那儿只活一天,我都愿意放弃我在这儿所能活的几百岁的生命。”小人鱼有勇气走出这一步,是与她的家族传承密切相关的。故事中有一个神秘的细节,那就是她的父亲作为海王,已经做了好多年的鳏夫,而且不理朝*,大事小事都是那个能干的王太后打理。小人鱼的母亲为何不在了?是什么样的打击让父亲如此心灰意冷?

一个合理的推测是,她的母亲很有可能当年也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情感事件,然后离家出走。如今,全家最疼爱的小公主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道路,祖母和父亲深知生性骄傲的她要做什么是阻拦不住的。不管他们内心多么的矛盾和痛苦,但小人鱼的行动毕竟寄托了这个家族的光荣和梦想,一种古典的英雄伦理,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不仅在物质和土地的意义上,更是在意志自由和价值突围的意义上。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人鱼的离开大海故乡的理由是为了爱的永恒和不灭的灵*,但她也宁愿以一刻的灿烂换取长久的生命。瞬间其实并不是稍纵即逝的当下,而是过去与未来的交汇,它赋予过去以意义,未来以可能。通过过去与未来的碰撞,瞬间得以抵达生命最为本真的意义。瞬间让存在显现而不是遗忘存在,瞬间决定了一切如何走向永恒。

第三,美人鱼最终做出这样的抉择,她的老祖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美人鱼是听着祖母讲“上层世界”的故事长大的。老祖母告诉她“所有一切关于船只和城市、人类和动物的知识”,那里的花儿能散发出香气,地上的森林是绿色的,鸟儿在树枝间飞翔和歌唱。当小女儿对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神往,老祖母又开始给她讲了另一个更具诱惑力的知识,关于灵*不灭的知识。更危险的是,老祖母还透露了如何获得不灭灵*的方法:让一个人爱上你、把你当做比他父母还要亲的人;让他把全部的思想和爱意全放在你身上,对你死心塌地地一辈子忠诚。这个老太太也很有意思,已经把小孙女的欲望全部激发出来了,她才说我们虽然只有三百年,但可以及时行乐,尽情舞蹈。但这显然是无济于事的。对于小人鱼来说,生命中最美的舞蹈就是来到人间,哪怕放弃几百年的平淡安稳的日子。

第四,小人鱼能够坚定走自己的路,还有一个重要缘由,那就是她家人无私的爱。亲人们无论如何不同意她的选择,无论内心如何纠结,都会给予她最大限度的理解、尊重和支持。是她的姐姐们彼此把手搭在肩上,一长排升到海面,带她找到王子的宫殿;当小人鱼在人间寂寞惆怅的时候,她的姐姐们一次次浮出海面看望她,甚至多年不曾浮出海面的老祖母和带着*的海王也远远地凝望着她;最后,为了拯救小人鱼,她们把美丽而珍贵的头发剪掉,换来巫婆的刀。

反过来,小人鱼也深爱自己的家人,不能说她忘恩负义。在她离开家人的最后一晚,“她可以看到她父亲的宫殿了。那宽大的跳舞厅里的火把已经灭了,无疑地,里面的人已经入睡了。不过她不敢再去看他们,因为她现在已经是一个哑巴,而且就要永远离开他们。她的心痛苦得似乎要裂成碎片。她偷偷地走进花园,从每个姐姐的花坛上摘下一朵花,对着皇宫用手指飞了一千个吻,然后他就浮出这深蓝色的海。”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小人鱼的选择其实是这个家族的尊严所系。真正的爱并不是捆绑,而是放手;不是压制,而是成全。爱就要让孩子带着自己的使命,去闯出自己的天空,哪怕为此付出必要的代价。

最后,单就美人鱼对王子的感情而言,也绝非一时冲动使然,而是有着深沉的积淀或命定的安排的:1)她花园里的那尊大理石像和王子的样子很相似;2)她是在15岁生日这一天出海,恰好碰见人们在船上为王子的16岁生日庆贺,说明他们生在同一天;3)她把王子救出水面时,鲜红的太阳升了起来,而我们还记得,她在海洋深处的花园里最喜欢太阳花;4)她在救王子的时候有过亲密接触,梳理他的头发,并吻了他两次;5)她在最终决定之前,有过很长时期的相思的煎熬。

三、爱的魔法:药与刀

小人鱼为了实现愿望,去寻求海底巫婆的帮助,这是对她最大的试探和考验,她果然一步步陷入巫婆早就设置好的圈套当中。我们必须再次强调,在整个故事中,美人鱼最大的敌人就是巫婆所代表的魔*的力量。为了美善的东西而求助邪恶的势力,这本身就是最可怕的危险。

巫婆居住的环境阴森恐怖,是在海洋的最黑暗最冰冷之处。要到巫婆的住所,需走过危险的漩涡、沼泽地、珊瑚虫森林(里面有各种骸骨)。巫婆周围是又大又肥的水蛇,住在用死人白骨砌成的房子里,喂着一只癞蛤蟆。显然,邪恶是见不得阳光的,但却可以在暗中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它能够支配人,是因为撒旦洞察人性的软弱,然后适时抛出各种精准的诱惑。还没等小人鱼开口,巫婆就说:“我知道你是来求什么的,你是一个傻东西!不过,我美丽的公主,我还是会让你达到你的目的,因为这件事将会给你一个悲惨的结局。”巫婆作为魔*,没有自身的内在的目的,它的目的就是用死亡掌管一切,让爱变成恨,摧毁一切真、善、美的东西。那么,它能得逞吗?我们先看小人鱼面临的三重考验:

第一重考验:喝完巫婆的药,尾巴就分成两半成为美丽的腿,但走起路来像在尖刀上行走。——“我可以忍受,”小人鱼用颤抖的声音说。

第二重考验:再也变不回人鱼了,如果王子不爱你,你也得不到一个不灭的灵*,并且在他跟别人结婚的头一天早晨,你会变成水上的泡沫。——“我不怕!”小人鱼说,但她的脸像死一样惨白。

第三重考验:你还要给我酬劳,把你的声音交给我。你还有美丽的身材、轻盈的步子和富于表情的眼睛,足以迷住一个男人的心了。你失掉勇气了吗?伸出你的小小舌头吧,割下来作为我的报酬。——“就这样办吧。”小人鱼说。

面对着三重后果,小人鱼从开始的恐慌到越来越镇静。她沉浸在自己的执迷当中,根本不顾及那吞噬一切的魔*的血盆大口。为了加强印象,作为警醒,我还是想概述一下安徒生对于巫婆配药过程的描述:

巫婆先用蛇打成结擦洗罐子,然后她把自己的胸口抓破,让她的黑血滴到罐子里去。药的蒸气奇形怪状地升到空中,看起来是怪怕人的。每隔一会儿巫婆就加一点什么新的东西到药罐里去。当药煮到滚开的时候,有一个像鳄鱼的哭声飘出来了。最后药算是煎好了。它的样子像非常清亮的水。

是的,最终的药看上去如纯净透明的水一般,这正是罪恶的迷惑人之处,它就这样迎合你的需要,满足你的欲望,逐渐地渗透、不经意地融入到你的血液骨髓的最深处,让人丧失了基本的分辨力和判断力,难以识别到底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药的意象和刀的意象紧密结合,一体两面。在童话中,美人鱼喝了药像刀绞;要用刀割去美人鱼的舌头;最后又必须用刀亲手杀了王子自己才能得医治(不被化为泡沫)。刀是杀人的,用的对,刀也可以救人;药是救人的,用错了,药也可以杀人。美人鱼用嗓音交换魔药,用刀尖行走的痛苦换取成为人类的权利。可是,生活的逻辑往往不符合主观的逻辑,不是说你付出代价你就可以获得想要的东西。在这过程中,在刀与药之间,美人鱼身份被阉割,欲望被压制。她要寻找根本的救赎,就得重新诠释药与刀的意义,或者必须走出巫婆为她设定的药与刀的困境。所幸的是,她领悟了信念的真谛,她最终以放下屠刀的方式,赢得了真正的胜利。

四、王子是否有错?

然而,很多人还是纠结于美人鱼没法和王子在一起,进而指责王子是“渣男”。但实际上,王子对小人鱼的感情一直主要都是同情的爱(可怜这个哑巴孤儿)、施与的爱(让她睡在天鹅绒垫子上)、替代的爱(你几乎代替了她留在我的灵*中的印象),乃至到最后是想成为亲情之爱(你是我最亲的人),总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我们首先要明白,爱既有超越语境的、纯粹的一面,也有被制度和环境所建构的一面。如果说小人鱼代表了对诗与远方的追求,王子就必须在制度化的角色中履行现实的责任。对此我们可作如下分析:

第一,王子与小人鱼之间主要是一种主人与奴隶的等级制关系。在那种制度体系下,超越身份的婚姻不具有正当性。王子作为国家法统的继任者,不能超越这种角色,否则结果就只能如英国的爱德华八世与离婚的美国平民辛普森夫人的爱情,必须为爱情而放弃王位,以避免*治危机。可是,像爱德华八世那样放弃*治责任的国王毕竟是少之又少的。可以说,王子和放弃自己公主身份的美人鱼之间,如今是等级森严。王子第一次见到美人鱼时,她不过是一个孤零零的无家可归的哑巴女人而已。

王子能够收容她就很不错了,后来还给她很好的待遇。虽然美人鱼终于通过自己优雅的舞蹈赢得了王子的宠幸,不过,王子只是像“爱一个亲热的好孩子那样爱她,但是他从来没有娶她为皇后的思想。”而且,王子后来的确就是把美人鱼当亲人般信任的,当他发现相亲对象就是那个他梦寐以求的神庙中的女人时,他毫无芥蒂地对美人鱼说,“你会为我的幸福而高兴吧,因为你是一切人中最喜欢我的人!”可见王子心目中他和小人鱼的友谊的“纯洁”。

至于美人鱼这边,她是会为王子的一些关爱、友好的“暧昧”举动所感动,从而燃起甜蜜的幻象。但错毕竟不在王子,完全是美人鱼的一厢情愿。王子是无知的,因而也是无辜的。为此我想引用《哈姆雷特》中那位哥哥雷欧提斯对于爱上王子的妹妹奥菲利亚的提醒:

也许他现在爱你,他的真诚的意志是纯洁而不带欺诈的;可是你必须留心,他有这样高的地位,他的意志并不属于他自己,因为他自己也要被他的血统所支配;他不能像一般庶民一样为自己选择,因为他的决定足以影响到整个国本的安危,他是全身的首脑,他的选择必须得到各部分肢体的同意;所以要是他说,他爱你,你可以相信他在他的地位之上,也许会把他的说话见之行事,可是那必须以丹麦的公意给他赞许为限。你再想一想要是你用过于轻信的耳朵倾听他的歌曲,让他攫走了你的心,在他的狂妄的渎求之下打开了你的宝贵的童贞,那时候你的名誉将要蒙受多大的损失。留心,奥菲莉娅,留心,我的亲爱的妹妹,不要放纵你的爱情,不要让欲望的利箭把你射中。

我想美人鱼以及那些同情美人鱼遭遇的善良人士们,都应该好好听听这段清醒的肺腑之言。

第二,王子的婚姻虽然是包办婚姻,但这是一场将错就错的比较完美的误会。在去相亲前,王子貌似很有底气地说:“我得去看一位美丽的公主,这是我父母的命令,但是他们不能强迫我把她作为未婚妻带回家来!”但这种信誓旦旦轻而易举就被粉碎了,因为邻国公主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对象,他以为的救命恩人,所以他欢呼:“啊,我太幸福了!我从来不敢希望的最好的东西,现在终于成为事实了!”而且,面对这个情敌,连小人鱼也不得不承认对方的美,“她从来没有看见过比这更美的形体。在她黑长的睫毛后面是一对微笑的、忠诚的、深蓝色的眼珠。”这说明公主的美不仅美在外表,而且美在心灵,她的忠诚德行,并不比美人鱼差。

但是这还不是最关键的。重点在于,即便这个公主不合王子的意愿,但他是否有意志和能力对抗父母之命,不娶其为妻子呢?正常情况下,这个王子不会选择成为爱德华八世的,他会服从制度安排,责任高于热爱,而不是为了所谓的真爱而不顾及两个家族的面子、国家可能因此面临的不稳定局面甚至战争。尤其是王室之间的婚姻,事关立国之根本与大体,岂能沦为个人好恶的游戏?事实上,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大部分时期实行的都是包办婚姻制度,婚姻并不是以爱为基础的,传统婚姻制度首先要考虑的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古罗马法也规定,男婚女嫁由家长决定,不必征求子女的意见;孟子说:“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人是必须受到制度习俗规范的约束的,而且越是这种国王家族,受到的约束越大,越不能随心所欲。当然,也会为他们提供排解制度压力里的空间,比如三宫六院。再说俗气些,婚姻需要财富,需要门当户对,我们还记得《李尔王》中,因为小女儿考狄利娅被剥夺了继承人身份,前来求亲的勃艮第公爵就退避三舍。这不是嫌贫爱富,而是具有相当合理性的。王子怎么可能娶一个穷光蛋的哑巴女人呢?他真执意要娶,会面对多么巨大的压力!

在这里,制度的社会因素似乎约束了爱的本能因素,要知道,爱如果纯粹靠生物本能,也是不可能真正持久的。我们往往将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对立起来,其实“先结婚,后恋爱”才是真正的常态,即使是那些恋爱后结婚的,也必须在婚姻中经历不断地去学会爱的过程。现代人的评价是建立在现代的自由意识形态的基础上的,同样离不开现代人所处的制度化语境,由此假定了自由意志和人格独立是最重要的价值。但历史上大部分时期,不仅未必如此,而且不能如此,否则社会秩序就会遭到根本的破坏。

所以,王子并不是忘恩负义的人。如果把王子写成忘恩负义、不值得人去爱的人,那么人鱼的付出就是毫无意义的;当然,也正是因为他没有忘恩负义,欺骗感情,所以才铸成了人的盲目的悲剧,才让人唏嘘感叹。

五、哑巴的隐喻:爱的奥秘

小人鱼失去舌头,让很多人大鸣不平。让我们先看看一些有趣的评论:

1、哑巴美人鱼有情难言。这个故事教育我们文盲是多么痛苦。如果小人鱼会写字的话,不就什么都能告诉王子了?

2、我就不信,除了语言,美人鱼就没有别的办法让王子明白自己才是救他的人?安徒生难道也是后妈派的,既不懂人间真情,又如此自虐?

3、爱就一定要大声说出来,可怜的小人鱼失去了话语权,所以连争取被王子爱的机会都没有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认为这个状况实在太残酷了,小人鱼被剥夺了说话的能力,似乎就被剥夺了爱情的工具和能力。但这种看法显然是有问题的。

首先,美人鱼失去她最为得意的嗓音,其主动选择这一点尤为重要。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失声是她进入一个陌生世界的必然的宿命,也是她维持自身本真性的唯一方式。如果没失去嗓音,美人鱼就有可能以为可以通过自己的嗓音获得王子的爱,但这就让爱的成色大打折扣。小人鱼问:“如果你把我的声音拿去了,那么我还有什么东西剩下呢?”这是一个直指本心的问题。剩下的不是空无,而是一个完整的爱本身,如果王子真的可能爱上她的话。爱就是把一切都剥夺后剩下的那种本真的纯粹性。而且要知道,小人鱼是从鱼的世界进入人的世界,即便她不失去舌头,她的那套语言系统其实也是没啥意义的。不是因为语言才爱,而是有了爱才有语言。

其次,小人鱼其实已经充分表达了她的爱情。除了声音之外,她已经尽可能展示了自己的动人的美,用她的身材、舞姿,尤其是眼神。小人鱼把该表达的都已经表达了,她所要等待的,就是命运的裁决。王子如果懂了,并且也愿意,那将是美好结局;但王子如果不懂,也不想懂,那怎么表达都没用。而且,相对于语言来说,至少在这个语境中,救人的善行也是一种更重要的爱的手段,毕竟王子对于“救他的那个女人”恋恋不忘。问题在于,爱也不能建立在救恩的基础上。更何况,真要在一起,在那种社会背景下,主要不能靠爱,而要靠各种*治、经济、家族和传统的力量。而这些,都与语言无关。

第三,失去话语权,反倒可能是美人鱼获得王子的怜悯和亲近的重要原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劣势往往转变为优势。设想一下,如果美人鱼能说话,而她显然又不懂人类的那些人情世故,显然,她一遇到王子,马上就会说,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海上救助你的正是在下。大家想想,王子会是什么反应?王子什么人没有见过?他的第一直觉一定是又来一个想要攀附我的人。王子可能会嘲讽地问,你说你救了我,证据呢?拥有话语的小人鱼如何解释?她会说,我曾经是海里的一条鱼,因为爱你变成了人。王子一听这话,大概会想自己活见*了,或者遇到神经病了。然后美人鱼就被赶出这个国家了。相反,正因为她是哑巴,反而显得楚楚动人,得以激发王子的怜悯心,获得了亲近王子的机会。

第四,进而言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往往与哑巴或文盲无关,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不要以为有了语言就能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并准确传达给对方。语言既是揭示,也是遮蔽。想想看,今天多少人看似拥有同样的语言,却生活在无处不在的误会和隔阂当中,正所谓鸡同鸭讲,对牛弹琴,自说自话。再想想看,如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人权、爱国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语词,哪一个在现实交流的时候,不是充满误会并引发各种纷争的呢?也许,理解从来就是误解,误解本身也是理解。语言的局限,代表了人本身的不可克服的局限。

第五,对语言的过分信任,也会导致对爱情和婚姻的本质的误读。爱情和婚姻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场信心的冒险。语言所意味的逻各斯精神似乎总是期待一切都清清楚楚和明明白白之后,我们才进入某种爱或婚姻的关系。难怪今天很多人害怕爱情,恐惧婚姻,他们不知道,爱和婚姻都是在共同经历当中展示和成全的,在具体进入关系和共同经历之前,我们不知道会遭遇什么,也不知道对方真正的性情,甚至不知道自己会怎样选择和行动。王子爱上邻国公主,既有被动,也有主动,但无论如何,他都不可能完全了解对方。同样,即便小人鱼让王子彻底了解了自己,两人也不一定真的能相爱。语言,真的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对语言的迷信,反而会耽误了我们对爱的意义的体验与创造。

六、放下屠刀,失而复得

王子和邻国公主结婚了,更残忍的是,小人鱼被选中为他们的伴娘。她穿着丝绸,戴着金饰,托着新嫁娘的披纱,可是她的耳朵听不见这欢乐的音乐,她的眼睛看不见这神圣的仪式。她想到了她要灭亡的早晨,和她在这世界已经失去了的一切东西。安徒生以灿烂、辉煌、凄美、惨烈的笔触,描述了小人鱼的最后一舞:

彩色的灯光亮起来了,水手们愉快地在甲板上跳起舞来。小人鱼不禁想起她第一次浮到海面上来的情景,想起她那时看到的同样华丽和欢乐的场面。她于是旋舞起来,飞翔着,正如一只被追逐的燕子在飞翔着一样。大家都在喝彩,称赞她,她从来没有跳得这么美丽。锋利的刀子似乎在砍着她的细嫩的脚,但是她并不感觉到痛,因为她的心比这还要痛。

她知道这是自己看到他的最后一晚——为了他,她离开了她的族人和家庭,她交出了她美丽的声音,她每天忍受着没有止境的苦痛,然而他却一点儿也不知道。这是她能和他在一起呼吸同样的空气的最后一晚,这是她能看到深沉的海和布满了星星的天空的最后一晚。同时一个没有思想和梦境的永恒的夜在等待着她——没有灵*、而且也得不到一个灵*的她。

对于小人鱼的悲剧性结局,我们该怎么评价?许多人试图从中找到某种积极的人生观、鼓舞人心的意志力。但我认为,这不过是一种读者期待而已,其中蕴含着观念先行的简单化处理、因固守道德正确而导致的误读。比如,安徒生的中文翻译家叶君健说,“尽管在追求真爱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挫折,但小人鱼却丝毫不动摇,从未失去过信心,甚至在生命存亡的最后关头也是如此。这也正是安徒生对生活所持的信念。不管发生什么,也始终忠于自己的这种信念和情感,直到生命的最后。”

文学理论家钱理群说:“在我青少年时代,对我影响最大的一篇童话,至今还支撑着我做人的基本信念,就是安徒生的《海的女儿》。这篇童话所表现的对人的信念,对美好东西的信念,还有为了这个信念不惜献出一切的精神,都深深地影响了我,一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

对于这二位“权威”的评价,我是不大赞同的。不谙世事的小人鱼曾经是说过“我要牺牲一切来争取他和一个不灭的灵*”,可惜爱是否能够遂愿,实在与主观的努力和信念没太大关系。强扭的瓜不甜,王子没有爱上他,这是一个非常简明的事实。当王子新婚大喜,小人鱼哪里还有什么信念,她已经陷于极度的绝望之中。如果按照先前的逻辑,“要牺牲一切”,也就是不惜一切代价,那么小人鱼拿起刀来把王子或者新娘杀了,也许才算是真正的最后一搏、最后的疯狂或最大的*注。

但小人鱼没有坚持自己的“信念”,也就是说,她放下了这份爱。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更加合理地评价她扔掉屠刀的意义,才能读懂她在绝望中却成就的爱的救赎。所以,我更赞赏一位普通读者的评论,她说:

小人鱼最后还是扔了手中的刀。以前我一直恨不能抓住她的手,把刀子刺进王子的心口。可是今天,那把丢进海里的刀,插在了我的心口:我终于明白,小人鱼只能这样做,别无选择。不仅因为她的无私、她的善良,不是成人教育孩子的那么高尚简单,而是因为带着心中不可磨灭的伤痛,回到三百年漫长的海底生活,换了我也宁可化成泡沫。

这位读者至少是真诚地面对现实,她没有用“信念”这样的大词来取代那些切身之痛的体验。我们不要忘了,这把刀是那个可恶的巫婆给的,她能安什么好心?小人鱼之前正是听从了巫婆的安排,才不断滑向危险而悲催的深渊。巫婆所洞悉的小人鱼的最大弱点在于,她的爱并不像她自己想象的那样纯粹,无论是最初急切地想要变为人,还是如今面对最后归宿的恐惧与战栗,美人鱼的终极追求都是为了那个不灭的灵*,爱无形中已经沦为一种手段。假如美人鱼真的成功地赢得了王子的爱,那我们不见得会由衷高兴,我们会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头,因为我们倏然发现,原来小人鱼从头到尾太过于精明算计了,这不是我们真心喜欢的小人鱼的形象。

“快动手!在太阳没有出来以前,不是他死,就是你死了!”可是,如果用刀的血光来换取太阳,这太阳还是当初小人鱼在花园里所憧憬的明朗的太阳吗?这太阳将成为魔*的血盆大口,吞噬一切真善美的东西。而巫婆将露出狰狞的笑容,坐享诡计的得逞。此刻的小人鱼,面临的是生死抉择的最严峻考验,心灵就是爱与恨、善与恶角逐的战场。

巫婆压根不希望小人鱼获得爱情,更不希望她赢得不灭的灵*,通过药与刀的精心策划,巫婆要借助小人鱼之手来摧残爱和美本身。然而,美人鱼经受住了考验,她的行动超出了魔*的设想。在极度的绝望之中,她做了正确的事情,把刀扔进了海里。她放下刀,宁可化为泡沫,也不再利用王子达到自己的目的。那是她最没有算计的一刻,可是就在那一瞬间,事就这样成了,她立即获得了永恒。她向着看得见的世界死去,向着看不见的世界复活。

美人鱼最终拥有不灭的灵*,这是完全出乎她的预期的。她不杀王子,不是出于信念,也不是出于绝望;她不杀王子,不是为了积累功德,幻想另一种可能;她不杀王子,不是由于心太软,那一念的慈悲与温柔;她不杀王子,不是以“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的自我感动,来实现伦理性的崇高。她放下了刀,仅仅是因为这是她唯一应当做的。她就这样做了,没有眼泪,也没有虚假的安慰。

然而,小人鱼的行动却告诉我们另一种生活的真相: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就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籽粒来。当你彻底放下自己的欲望,你就抵达了最高的欲望。当你克服了对爱与死的浪漫主义迷恋,你就获得了真正的升华。要感谢生活中的许多错过和误认。自由的选择或所谓的“好的选择”,不可避免地会包括糟糕的选择、危险的选择、令人悔恨的选择。重要的是你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你如何为你的选择勇敢承担后果,你从选择中学到了怎样的成长的功课。一切无可推诿,这才是主体性的完成。

美人鱼已经做了对她来说也对王子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但最好的选择永远不可能是最完美的选择。任何的选择儿都会投下阴影,构成一个人创伤性体验的部分,我们将带着这样的创伤继续生活。这样的教益,可以坦然地告诉孩子。就如安徒生在他的自传《我的一生》中所说:“我整个一生中,无论是光明的日子,还是黑暗的日子,其结果都是美好的。它好像是在一条固定航线上向某个知名的地点出发——我在掌舵,我已经选择好自己的道路,而上帝掌管着风暴和海洋。”

不管小人鱼失去了什么,付出了多少,有一点她始终没有失去,那就是她对于“上层世界”的向往,正是这个看不见的世界,构成了她在反思中前行并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方向性背景。也是这个“上层世界”让安徒生能坚韧地实现一生的使命。这个时代的我们,更需要去重新获得看见并寻找上层世界的能力。对上层世界的向往,说明了人的存在的本质:活着,就是活得更多,活得更好。关键不在于你是什么,而在于你如何是。存在就是去存在,去超出当下之所是,实现自己的可能之在。无论我们把此生描述成什么,我们总是要比这个什么多出点什么。

七、另一种结局:假如王子和美人鱼相认

好的童话总是意犹未尽的,我们可以在其基础上展开另一种人性或思想的实验。《海的女儿》的结局基本上给出了确定的救赎的答案。有些遗憾的是,在这个故事中,王子似乎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小说最后的确提到,第二天一早,“她看到王子和他美丽的新娘在寻找她。他们悲痛地望着那翻腾的泡沫,好像他们知道她已经跳到浪涛里去了似的。”但是,这个场景更多的是美人鱼主观愿望的投射,她希望王子对自己至少还是有所牵挂的。这一点点可怜的心愿当然是完全合理正常的。可另一方面,我也会祝福王子,希望他的生活秩序不要因此而被打破,毕竟自由的实现既离不开人性和社会的自然基础,也是为了让自然的生态更加健全。动辄为了自由而毁坏了自然,这样可能既失去了自然,又失去了自由。

所以,让我们以更务实的眼光看待王子和美人鱼的关系,比如,安徒生没有考虑到的,假如在小人鱼还活着时,王子得知了真相,知道是小人鱼救了他、深爱他,并付出如此大代价,然后两人相认了。相信那个暴露的时刻,将是无比考验人性的时刻。王子会怎么选择?小人鱼又会怎么处置?那个新娘就该被忽视吗?不管怎样,因为各种阴差阳错,在不该相认的时候,他们相认了。这是极其荒诞的一刻,极端冲撞的一刻。他们会如何选择和行动,我们不知道答案。我们只知道,生命中这样的时刻是有可能出现的,而我们是无法回避的。

作为参照,我想到了卓别林的经典影片《城市之光》,也是有关救恩与相爱(之不可能)的故事。不同的是,这部影片没有确定的结局,而是以双方在真相面前的对峙达到高潮。影片讲述了一个流浪汉对一个盲人卖花女的爱。善良的流浪汉用仅有的钢镚买了女孩的一枝花,失明女孩错把流浪汉当成了富翁。流浪汉因为救了一个喝醉想要自杀的富翁的命,而得到富翁施舍的一笔钱。但流浪汉却因此被当做小偷,遭到追捕。他几经周折终于把钱给到了卖花女手中,靠着这笔钱,卖花女治好了失明。春去秋来,刑满释放后的流浪汉在城市里独自凄凉地游荡,经过一家花店,突然看到了女孩。

女孩的手术非常成功,如今的生意蒸蒸日上,却依旧等着她梦中的白马王子。每当有英俊富有的年轻顾客进入店铺,她就充满希望,但听到声音后,她又屡屡失落。流浪汉认出了她,却自惭形秽,不敢相认;她却不认识流浪汉,因为之前她所知的一切都是通过他的声音和手的接触。流浪汉绝望地凝视女孩,激起女孩的同情,她递给流浪汉一朵新的玫瑰,并把一枚硬币塞到流浪汉手里,正是在这一刻,在他们的手接触的时候,她通过触觉认出了他。她清醒过来,问道:“是你吗?”流浪汉激动地点头,指着眼睛问她:“你现在能看见了吗?”女孩回答:“是的,我现在能看见了。”流浪汉的眼中充满惊恐和希望,羞涩地笑着,不知女孩会如何回应,他心满意足,同时又对自己完全暴露在她面前感到不安。影片戛然而止。

当流浪汉最终暴露了自己,他就在那里,不代表任何东西,不填补任何人的位置,要么被接受,要么被拒绝。影片没有回答女孩是否会接受他的问题。女孩有她的虚荣,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现在,这个这个荒谬的、笨拙的流浪汉,其沉重的在场真的值得爱吗?爱是什么?爱不是怜悯和同情。美人鱼也是一样的处境,她不一定比流浪汉好多少。流浪汉如果收拾起来,照样光鲜亮丽。而美人鱼也一无所有,她尴尬地在场,越是被认出越尴尬。这样的相认时刻是令人窒息的。我们每个人不也都会问:对方值得我去爱吗?我这样为他或她付出值得吗?

没有答案。海的女儿寻求的是一种根本性的敞开,这就是死亡和升华的时刻,她的尊严所在。爱的河流,通往美的沧海。一个人总是会抵达她的目的,因为她的目的就是她所达到的任何地方。看似不可思议的事,都有着命中注定的意味。命运总是通过偶然的遭遇来表达自身。“如果王子和海的女儿相认,会怎么样?”这些问题具有相当的欺骗性。我们会被我们美好而自私的愿望所欺骗。真正值得问的问题都是指向自我的,比如美人鱼更应该问一声:“为什么是我?”——这是不带怨气的问,当我们被命定的必然性所规定,我们如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内在的必然?让我们记住卡尔维诺的话:“这些处在风口浪尖上的故事应当被珍视,它们既有自我意识,又不拒绝命运的安排,既具备现实的力量,又能在想象的世界中完全绽放。至于最优良的诗歌和道德教育,是不需要童话给我们的。”

友情提示:大家想咨询手中个股持仓的,或者是咨询股票期货交易机会的,都可以直接点击下方咨询栏向我提问!

1
查看完整版本: 谌洪果存在即超越,爱是通天路海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