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气管炎网站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诗歌通渭与通渭诗歌解读
TUhjnbcbe - 2023/6/26 21:52:00
北京医治皮肤病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_9278663.html

《诗歌通渭》与通渭诗歌解读作者雷五洲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泱泱中华五千年璀璨而辉煌的文化殿堂中,诗歌创造了最伟大的文化之梦。通渭因其诞生了在中国诗歌史上罕见的秦嘉徐淑这对夫妻诗人,而映照华夏诗苑二千年,也因此滋润涌现了很多诗人,吟咏出了数不胜数、历久不衰的诗篇。艾青说:“蚕在吐丝的时候,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千百年来通渭这块土地上的诗歌之蚕丝,铺就了通渭作为中华诗词之乡的诗歌丝绸之路,编织了一帧文化的盛装——《诗歌通渭》。《诗歌通渭》所收古体诗、近体诗词和自由诗的不同园囿,像是在诗国千芳百卉、争奇斗艳的烂漫原野上三条中心鲜明、边缘交汇的色带,它们因宽窄、长短、浓淡、明暗的不同,构成了相互映带的奇美文学景观。

一年来,当抖落一册册资料本上的尘埃,沉浸于阅读那些横平竖直的诗行,心情总难平静。这犹如开启蚌壳,让人惊异珍珠温润的色泽和光圆;也像是从地里抱开一窝窝马铃薯,虽沾满泥土,但那是生命的营养。翻阅这些千百年来通渭文学的沉淀,人性的智慧,生存的声音,血液的喧哗,一次次撞出心灵的震颤,我被家乡神奇的历史一次次感动,被家乡拥有如此呐喊的诗歌而自豪。当我一次次注目这些穿透心灵的文字,眼前便浮现出一幅幅通渭人民用智慧刷亮黑夜,用信念走出荒原,用勤劳诠释生活的画面,这是诗歌的力量。

勾勒千百年来通渭诗歌的轨迹,为每颗诗的星座命名,这不是我所能及的事情。我是怀着对诗的虔诚,对未来日子的期盼而选编这本诗集的。此时此刻,我要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向读者作个汇报和交流。诗意的心灵坦露,渴望得到阳光晾晒。

一、遥远的诗歌高地

不知是因诗歌产生爱情,还是因爱情而生发诗歌;不知应该称他们为夫妻诗人,还是应该称诗人夫妻。总之,在中国文学史上,夫妻二人同为著名诗人,可谓凤毛麟角。秦嘉徐淑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们的爱情千古传诵,他们的诗歌开五言之先河。他们神奇的诞生于通渭,通渭因此而千年布满诗意。

秦嘉于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年)出生于今通渭县什川乡大湾村秦家坪,徐淑于阳嘉二年(公元年)出生在今通渭县榜罗镇桃园村徐家窑。两人结婚后,两情欢洽,情深意笃。秦嘉于延熹二年(公元年)被遴选为汉阳郡(郡治在今甘谷县)郡吏。徐淑同居郡所,但不久因病回家调养。后秦嘉任“上计吏”赴京都洛阳并留任*门郎。延熹七年(公元年)秦嘉跟随桓帝南巡,当年10月病逝于湖北津乡亭。徐淑“亲往扶柩而归”,安葬于故里。徐淑后力拒兄弟逼婚,以致“毁形不嫁”。由于哀恸过分,于延嘉九年(公元年)溘然长逝,留下10岁的女儿。

秦嘉徐淑两人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爱情诗歌。据《隋书·经籍志》“后汉*门郎丁廙集注”、清代严可均《铁桥漫稿》“后汉秦嘉妻徐淑传”和《俄藏敦煌文献》等多种史料记载,两人创作有数百首诗歌和数十篇散文,其中徐淑的作品结为《徐淑集》,存诗二百五十多首。据考证和诗文内容分析,现存诗文均作于公元年至年,即徐淑因病从汉阳郡回家和秦嘉在汉阳郡和京都洛阳任职的6年时间里。另据有关专家初步考证和从诗歌内容分析,梁·昭明所编《文选》和清·沈德潜选编《古诗源》中所收无名氏《古诗十九首》多数为秦嘉和徐淑所作。诗文赠答,琴瑟和鸣,谱写了一曲爱情之歌。

诗歌产生于劳动,与劳动的节奏相协调,与音乐、舞蹈相配合。几千年来,中国诗歌创造了众多的体裁,有古体诗,包括诗经体、骚体、汉魏古诗、乐府;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杂体诗,词,曲,白话诗和民歌等。从时间上分为旧体诗和新体诗,从内容上又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从格式上还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歌词。一部诗歌史几乎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最早的诗歌是《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穴。

据说是歌咏发明弹弓的。两个字一个停顿,唱出了简单的节奏。中国最古的诗歌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时代的诗歌,分风、雅、颂三大类,多是民歌,为四言句型,二字一顿,二顿一句,成为了诗的最基本句式。当然也有些参差不齐的句子。后来又有了楚歌与楚辞,楚辞是中国第一个大诗人屈原在楚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的。中国诗歌真正成熟的标志应该说是五言诗的形成,五言诗成立于汉代。

秦嘉、徐淑夫妻的诗歌感情深挚,凄惋感人,形象生动鲜明,语言平易流畅,音韵和谐铿锵,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袁行霈主编的曾获国家图书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秦嘉的《留郡赠妇诗》3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是一组艺术成就较高的抒情诗,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成熟之作。从班固到秦嘉,经过一个世纪左右的发展,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进入了繁荣期。”并认为:“《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好几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语上与秦嘉的《留郡赠妇诗》多有相似之处。”如果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只有外出远行的丈夫和在家守望的妻子两人,内容几乎全是应答之作,《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明月皎夜光》、《驱车上东门》、《去者日已远》等诗内容颇似秦嘉情境;《行行重行行》、《青青河边草》、《西北有高楼》、《明月何皎皎》、《孟冬寒气至》、《迢迢牵牛星》等诗内容和徐淑生活环境、心绪完全一致。

秦嘉和徐淑的诗歌从古到今一直受到诗论家和诗选家的称赞,均认为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唐·刘知已著《史通》“卷八·人物”中评价:“观东汉一代贤明妇人,如秦嘉妻徐氏,动合礼仪,言成规矩,毁形不嫁,哀恸伤生,此则才德兼美者也”。南朝·梁·钟嵘著《诗品》第一条“汉上计秦嘉、嘉妻徐淑”中评价:“夫妻事既可伤,文亦凄怨。为五言者,不过数家,而妇人居二。徐淑叙别之作,亚于《团扇》矣。”明·胡应麟著《诗薮》称赞:“秦嘉夫妇往还曲折,具载诗中。真事真情,千秋如在。非他托兴可以比肩。”宋·李昉《太平御览》“四百四十一”引两晋杜预《女记》记述:“淑丧夫守寡,兄弟将嫁之,誓而不许,为书日。”明·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之《陕西名胜志》“卷之九”记:“秦嘉诸赠妇诗,浑质典雅,自出汉风。其妻徐淑答诗亦不下于士会。”清·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称:“词气和易,感人至深。”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中称赞秦嘉徐淑“有相赠答诗及两书辞极隽美。”曹旭《诗品笺注》中评论:“夫妻诗人,汉、魏、晋、宋间多有。预此宗流且同条者,仅此二人。秦嘉、徐淑夫妻不幸,逝世千载有余。赖《诗品》存其诗文旧事,供读者凭吊嘘唏。”毕业于中央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的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陇西籍著名学者陈守礼(—)在《粟荆诗文选》中评价:“汉唐陇西,赫煊一世,秦陵河梁赠别,秦嘉夫妇唱和,开五言之正宗,诗圣诗*,词王重光,皆响绝千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第五章“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中更详细地举例评价了秦嘉对五言诗形成的贡献,最后说:“以整齐排偶的语言,写真挚深厚的感情,朴素自然中表明了文人学习五言诗的技巧已渐趋熟练”。历朝历代还有大量称颂秦嘉徐淑的诗作,除本书收入的清人杨芳灿《芙蓉山馆全集·诗抄》卷四中的《秦嘉村》长诗外,还有如清人袁枚《题骆佩香秋灯课女图》诗之句:“佩香女史宾王族,对雪曾吟柳絮曲。嫁得才人渤海郎,秦嘉何幸逢徐淑。”浙江古籍出版社《晚清四十家诗抄》中吴汝渑《寄内》之句:“人事春江涌怒涛,风波离合剧滔滔。秦嘉宝镜遗施厚,苏蕙迥文采藻高。”

秦嘉徐淑诗文及生平简介被收入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卷六十六卷九十六、唐·杜估著《通典》卷六十九、南朝·徐陵撰《玉台新咏》卷一、《古文苑》、清·沈德潜《古诗源》、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三十二、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宋·李昉《太平御览》、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俄藏敦煌文献》敦煌号第号《北朝手写抄卷公元4-5世纪初北方十六国时期》、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谢无量编写《中国妇女文学史》、陆侃如著《中古文学系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辞海》、《中国诗歌大辞典》、《爱情诗词曲评析辞典》、《历代情诗三百首》、《汉魏六朝诗选》等数百种版本图书中。笔者年从济南古籍拍卖中拍得一册“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岁次乙酉孟冬月双流*氏茹古斋校刊”的《秦嘉徐淑诗文合抄》。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诗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秦嘉的赠妇诗是五言诗走向成熟的标志,徐淑的以爱情为主题的散文开辟了魏晋抒情小赋的先河,两人的互答诗文开创了古代赠答诗体的先河。两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席位。

作为通渭人,我为在这片土地上有如此伟大的夫妻诗人而自豪,并为此长期穷搜资料、论证释疑,研究秦嘉徐淑专题。前面所述之生平年月即是研究成果之一。近年致力于创作长篇历史散文《诗国情殇》,内容分为林蔽平襄(秦嘉徐淑出生背景和童年、少年时光)、长城丽日(两人诗文学习和恋爱生活)、云淡汉阳(秦嘉选任郡吏、结婚并与妻同住郡治寓所)、渭水寄愁(徐淑因病回家、互赠礼物和答夫寄内诗)、长歌咏叹(秦嘉去京城前和徐淑的大量诗歌创作)、洛河残月(秦嘉在洛阳的生活和吟唱)、江陵狼烟(秦嘉因战事随帝南巡、病逝津长亭)、风雪路漫(“扶柩而归”)、桃园悲歌(“毁容不嫁”)和诗*千年10部分。并于年为修建中的通渭秦嘉徐淑文化公园创作了《诗国情殇》宽对联和《秦嘉和徐淑的故事》连环画文学脚本呈于通渭县文化局。《诗国情殇》宽对百字联内容为:

林蔽平襄,鹓雏比翼,山高雾垒,答夫秦晋谐琴瑟,贤名称梓桑。中耕绿野,弦挂长城丽日,何如钗镜锃锃遗施厚;风雪路漫,津乡亭畔泣菁莪,楚原杳眺天光一线,扶柩归立节守。魏征隋书纪,刘玄史通评,选录后汉全文。桃园悲歌,噙四季凄怨,永垂情殇堪百代。

云淡汉阳,掾史濡毫,义迩旨遐,寄内陇渭皆珠玑,陟韵著郡里。上计*门,步数京都残月,几许素笺累累藻开深;烟波窗锁,白马寺旁袅清音,洛水迭现牡丹双绉,撷葩染成佳吟。徐陵玉台注,钟嵘诗品赞,详载历朝县志。古城浅唱,斟五言先河,不朽诗章越千年。

我仰望诗歌高地,徜徉在诗歌的漫道上,想象着儒雅的秦嘉和美丽的徐淑,被一段真挚的爱情所感动,为一抹凄婉的风景而皈依。

二、绵延的诗歌厚土

秦嘉徐淑以后,在通渭这块土地上产生的诗人众若星辰,写就的诗本浩如烟海,流布古今的华章佳句更似葱茏之秀木、璀璨之矿金。本书精心遴选了自明代宣德年至今人的首诗词。虽然只是通渭诗歌的一小部分,但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多样。大凡通渭境内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经济、*治和文化,风土人情、山容水态和各种自然现象,作者人生感悟、哲理思考,等等,都不同程度有所反映。诗人们真切反映通渭人民的喜怒哀乐,真实记载世间的百态万象,既有歌颂、也有批判,既有抒情、也有叙事,既简练精粹、又深邃隽永,既明白易懂、又合律合韵。

惯知古诗好。千百年无数人心心念念的作品,经过时光的淘洗,能留下来的,无论官位高低,无论名气大小,无论贫富贵贱,肯定必有可取。我沿着年来通渭古典诗词的长廊前行,想象着当年诗人们各种传奇的人生风采,迷醉于他们沿路撒下的芬芳华美的诗歌的吉光片羽。不同时代,尽管不同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但这些声音中必然隐含着那个时代的回声和现实的写意。《诗歌通渭》选取的诗歌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记述通渭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通渭处在渭河北岸支流散渡河(牛谷河)中上游,五千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公元前年置县,并作为下辖16县的天水郡治所在地达年;东汉王朝在通渭修建了著名的“平襄大道”;秦始皇西巡和唐僧取经经过通渭,隋炀亲率40万大*远征吐谷浑取道通渭;秦长城横贯通渭全境,通渭处于丝绸之路长安至金城关的主要地带;明朝国家养马中心建在通渭,马营因此而得名并与庆阳西峰、文县碧口、临夏八坊,统称甘肃四大名镇;年在通渭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石峰堡事件”,乾隆为此下旨道;名震天下的红*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通渭,并于年9月27日召开了著名的中共中央*治局榜罗镇会议,榜罗镇因此成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渭的诗人们用诗歌的形式记述了这些历史文化。明弘治年间张二南的《平襄怀古》,清乾隆年间张志达的《旧城怀古》、刘宪的《通渭道中》,清光绪年间杨泰的《游登山堡寨远眺》、张鹏振的《和挽例授文林郎韵》,清顺治年间张子铭的《秦长城》,现代高维天的《七律·榜罗抒情》、郭怀瑾的《重游通渭县城》等都从不同视角颂扬了通渭的历史文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选录了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伊秉绶记述石峰堡事件的长诗《通渭城歌》和著名词作家、中国人民解放*总*治部主任肖华记述红*长征过通渭重大历史事件的诗《难忘的午餐》。读《通渭城歌》,仿佛那个震惊朝野的事件就发生在昨天,金牛河畔腥红的一幕令人不堪回首。历史的云烟早已散去,但字里行间却永远隐透着刀光剑影,承载了一段民族封尘的记忆,使通渭的土地更加厚重和深沉。肖华的诗则隐去了苦难和艰辛,展现了发生在通渭大地上的另一幕,使人们看到了信心和曙光,看到了通渭的深情和壮美:

锋先突骑插渭秦,迎接主席到前营。

红椒西瓜装午餐,通渭城中满乡情。

艰苦方尽二万五,峥嵘还有几道峰?

他年苍龙擒到手,三*痛饮紫禁城。

2、描写通渭丰富的自然风貌和独特的人文胜景

通渭全境海拔高度从西北蟾姆山米到东南青石峡口米,高差1千多米,山峦起伏,岭梁交错,沟壑纵横,川台错落,地形复杂多样。散布着牛谷河、金牛河、清溪河、苦水河等众多的小河流,有各具形态、植被相对较好的蟾姆山、华家岭、尖岗山、鹿鹿山、风龙山等山峰,有锦屏峡、石月亮峡、锦鸡峡、石滩峡、青石峡等峡谷,不但有飞禽走兽、昆虫草鱼游动,更有美丽的传说弥漫乡村。特别是宋朝以后“通渭八景”和乡镇“八景”的演绎传诵,为通渭诗人提供了绝好的创作题材。

通渭还有世人瞩目的人文胜境。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赞誉通渭“*事、文章最优”。通渭闪烁着中国红色诗章的璀璨光芒——伟大诗人毛泽东在通渭榜罗镇构思创作、于年9月29日在通渭文庙召开的红*干部大会上首次朗诵了著名诗篇《七律·长征》。茅盾为陇中第一山——华家岭写下了著名散文《风雪华家岭》,贾平凹写出了纪实散文《通渭人家》。通渭先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和中华诗词之乡,还获得中国田径之乡、中国红豆草之乡等几十个荣誉称号。这些都令通渭现代诗人们感叹不已,反复诵唱。

明代王瓒的《中林春晓》、《温泉冬涨》,清代何大璋的《悠江夜月》和《通渭温泉》、张志达的《通渭八景诗》、王秉宪的《桃岭红霞》和《中林春晓》、张翼儒的《通渭八景诗》、刘宪的《八景诗》和现代众多诗人的咏八景诗,极尽文采风流。王瓒写出了通渭八景之一“温泉冬涨”奇特美妙的景致:“万壑琼瑶早雪天,灵泉汩汩泛青烟。路人莫讶色如涨,谁煮金鹅不记年。”王秉宪写出了八景之一“桃岭红露”的婀娜多姿和令人神往:“远看红云近看花,却疑刘阮到仙家。武陵娇态依人笑,惹得骚郎醉眼斜。”张翼儒写“桃岭红霞”则简洁明快、诗情飞扬:

路向桃源去,霞从岭上飞。

一时红烂漫,华气袭人衣。

张翼儒的另一首《悠江夜月》教我们用超然的目光领略和欣赏秋天的江、江上的月、月光里飘散的淡淡的雾,和江月生发出的悠长:“……悠悠者江,月不薄蚀。一泓夜珠,永为江色。”读这些诗,即使是面对艰难和忧伤,也能使你变得坚强和宽容。

除大量描写通渭八景的诗外,还有很多写各地“八景”和山水风光的诗。如前清王天赐的《凤龙山八景》,民国时期包献璞、张伟的《蔡家铺八景》,民国时期张登瀛的《安远八景》等;明代白我心的《登清凉寺》二首,清代牛树梅的《禅牧山歌》、李南晖的《南屏山色》、佚名诗《蟾山起雾》和《咏通渭八景诗》,民国时期乔字虎的《华岭积雪》和解放初期南继文的《石堡村十八景》等。南继文写陇山乡石堡村的七律十八首令人叹为观止。洋洋洒洒,迭宕起伏,引经据典,诗情画意,真切反映了通渭美丽的乡村一角。在此之前,另一个石堡村人、清乾隆时期广西南宁知府南炙曾,在其诗集《承治堂诗抄》中有一首五言诗,写得轻松自如、韵味十足,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爱我石村好,天生景自然。

四山环墅外,两水到门前。

古道通城郭,幽斋远市尘。

吾宗卜居此,聚族已千年。

改革开放以后,通渭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但得到进一步传承光大,而且*治社会面貌得到很大变化,经济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不但县内诗人创作了大量赞美的诗作,而且每一位来到通渭的外地人,也深深受到感染,写出了大量诗歌作品,如沈年润的《题给通渭鸡川书画展》、武克雄的《通渭新景》、裴慎的《五泉山观通渭书画展》、袁其微的《通渭新咏》等,特别是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著名诗词家袁第锐年来通渭创作了数十首呤咏通渭的诗词,有一首和整整年前通渭知县张二南《平襄怀古》同题的七言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袁诗重在歌颂红*长征,有了时代精神:

平襄自古人文富,徐淑秦嘉最擅名。

犹记榜罗传盛事,元戎曾此赋长征。

3、抒发胸怀和情感

不论任何一个时代,诗首先流露出的总是诗人的情感。情是有感而发,唯此,诗才能感染读者,才有生命力。年前张二南以十分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乡野风情和对农事的欣喜之情:“小草翻新翠倚墙,飘飘堤柳亦增长。应知稼穑从今稔,喜见耕耘到处忙。……”(《县署雨后感怀》)。同时代的另一名通渭知县杨玉润更加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歌通渭与通渭诗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