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南京民族乐团联合出品、黎星工作室联合制作的原创舞剧《红楼梦》于9月23日晚在江苏大剧院首演。首场演出由黎星饰演贾宝玉、李艳超饰演林黛玉、王闵瑞饰演薛宝钗、李倩饰演王熙凤、张娅姝饰演秦可卿、苟婵婵饰演贾元春、王钰饰演贾元春、冯敬雅饰演贾探春、陈晓婉饰演贾惜春、王金格饰演史湘云、秦丹妮饰演李纨、周丽君饰演妙玉、张楚晨饰演巧姐、常宏基饰演刘姥姥,杜岩饰演贾母。全场座无虚席,现场观众热切期待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如何在当下用舞剧方式呈现。
舞剧《红楼梦》由黎星、张超导演,崔磊、李宜橙编剧,全剧共分十二篇章。上半场分别为:“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和“葬花”;下半场分别为:“元宵”、“丢玉”、“冲喜”、“团圆”、“花葬”和“归彼大荒”。原著《红楼梦》包含内容庞杂,有大量角度可作选择。导演李超也说,要用舞剧方式呈现《红楼梦》最难之处则是如何选取视角和结构整个剧目框架。舞剧最终选取的十二个篇章观众虽都耳熟能详,但其在表达方式上融入了年轻创作团队对经典作品《红楼梦》新的诠释。主创和主演几乎都是中国舞蹈界新生代杰出代表,他们以年轻化的新视角,选取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主角,创造性地用肢体语言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传递给观众,结合舞台美术、人物造型、服装设计、场面调度等多维方式向观众呈现了一场关于女性情感、命运和生命力的视听盛宴。
除李超和黎星的精心舞蹈编导外,舞剧《红楼梦》令人震撼的还有其作曲、舞美设计、服装设计和造型设计等。该剧由张列、赵博作曲,全剧本基本以民族乐方式为主,音乐节奏按照每个篇章剧情的不同张弛有度,节奏掌控精准;该剧舞美设计为胡艳君,舞台设计美轮美奂,将传统方式和现代方式融合,令观众目不暇接;服装设计为李昆,造型设计为贾雷,剧中每个人物身份和性格通过其服装和造型一眼就能辨识。在服装色彩使用上,如林黛玉的白色服饰体现了其敏感柔弱而又多愁善感;王熙凤的橘色服饰体现了其能言善辩和泼辣聪慧;贾宝玉的红色和蓝色服饰分别体现了他一方面多情叛逆,另一方面又软弱无奈;贾母的深棕色服饰则体现了其在贾府的最高地位及其处理事情的稳重和谨慎。
舞剧《红楼梦》亮点不断,令现场观众频频鼓掌。如“省亲”一幕中,贾元春身着金*色外衣,随行宫人身着蓝色外衣,表面是符号化的金缕玉衣,实则不过似具具僵尸。舞台上每个人都被紧紧束缚在庞大而虚空的外衣之中。演员通过木偶一般的舞蹈动作,非常直观地展出包括元妃在内的众人深居日常:他们像木偶一般寄身于皇宫之中,所有动作都按事先规定,不可逾越常规一步,长久的程式化生活已让他们失去选择机会,也最终失去自由的灵*。当元春褪去金*色华服外衣后,她才能暂时性地恢复为柔风情万种的贾府女儿身,身体也开始变得灵动起来,似乎又能短暂地享受这自由自在的人间烟火。这里极富象征和隐喻意味的服装造型与演员舞动的身姿相互粘合,极富戏剧感染力,让现场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用“色彩”讲故事也是舞剧《红楼梦》的一大特色。如在“冲喜”一幕,整个舞台被烈焰般的大红色彩笼罩。宝玉和宝钗大婚,演员服装和舞台灯光被整片红色浸染,加上喧闹器乐声,整个场面的喜庆色彩达到饱和。突然,一身白衣的黛玉出现在舞台中央,强烈灯光探照下,这一抹白色显得极为刺目,向一把利刃扎进火红心脏。红白两色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出极强戏剧张力,映衬出此时的黛玉身心俱疲、深陷绝望和孤立无助的绝境。舞台上身着红色服装的众人舞袖,红色衣衫中飘出的一条条白晃晃袖子在红色海洋中相当扎眼,似乎在为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吟唱挽歌。观众看完这一幕时,掌声雷动,一片喝彩,掀起了整场剧目演出的第一个小高潮。
主创团队通过带有先锋气质的舞台展现,对经典作品作出了新的诠释。虽然该剧最终表明是在向原著作者曹雪芹先生致敬,向中国传统经典致敬,但创作人员没有停留于照搬原著,而是在此基础之上精心摘取与主题最为相关情节,给观众传递出整个剧目主旨:纵使女性命运充满悲情,但始终挡不住她们的倔强生长。该剧第十一幕“花葬”篇章让该剧意旨得到了充分展露和升华。该段以十二钗集体舞蹈为主,十二个女性,分别身穿白、黑、红、*、紫、橙等十二种颜色衣服,也是十二个不同身份和不同性格。不重复的色彩暗示了这里的“十二钗”已脱离了其实数,最大限度代表了具有悲情命运的所有女性。当舞台上十二个女性与残花卷落于大地之时,她们的命运已由不得自己选择,生命随着凋零的花瓣渐渐枯萎。然而,即便被残花包裹,她们仍旧展现出一股努力向上的生命能量。这个段落融入了现代舞的元素,肢体语言突破了此前篇章的柔美基调,动作刚劲有力、干脆利落,展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欲望和倔强向上的生命力。这一幕成为全剧核心,展现出了整剧的思想和内涵,让现场观众产生强烈共鸣。一股壮美的力量从观众心底升起,让观众在泪目之中饱含深情而又不失希望。观众在享受舞台美的同时,又燃起对生活的新期待,这是主创团队用心打造的舞剧《红楼梦》与观众灵*碰撞后产生的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通讯员朱萍
校对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