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气管炎网站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羌姆曲德寺阿羌姆
TUhjnbcbe - 2023/7/17 20:41:00

摘要:“羌姆”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密宗仪轨和艺术形式,是藏区苯教祭祀巫舞、藏族民间舞蹈和印度金刚舞结合而成生的一种宗教艺术形式。文章探讨藏传佛教羌姆的起源及其艺术特征。

关键词:羌姆;藏传佛教;巫舞;曲德寺阿羌姆

前言

“羌姆”(vcham)是流行于所有藏传佛教教派的宗教艺术形式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藏传佛教逐渐在所有的藏区,以及其他一些地区的多个民族中流传开来。羌姆也因地域、民族的不同,产生出多种称谓。如蒙族称其为“查玛”、“布扎”、“步叱”,满族称其为“跳布扎”,甘青等地称作“跳欠”,卫藏地区称为“羌姆”以及曲德寺阿羌姆,康巴地区称为“巴羌”、内地称之为“跳神”、“打*”、“跳*”,而寺院的僧侣则多以“多吉嘎尔羌姆”称之。

一、羌姆的起源

羌姆起源于西藏。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到西藏,与西藏原有的笨教并行传播,谁胜谁负的斗争相当激烈。羌姆的起源也就众说纷纭。

传说,佛教传入西藏,在西藏建造第一座寺庙-桑耶寺时,四面八方的鸟畜都来帮忙,其中有一头大青牛,勤勤恳恳地苦干,出力甚大。可是,寺庙建成后的庆功大会上惟独忘记了大青牛。于是,大青牛气愤至极,对天怒吼之后,用尽毕生的气力,撞到庙台死去。大青牛死后托生了人,这个人就是吐蕃五朝时三大法王之一羌姆一赤热巴中的哥哥达玛。他继弟的王位后,下令杀戮僧侣,拆毁寺院,焚烧经书,佛教面临崩溃边缘。一些幸免遇难的僧侣不甘心佛教的毁灭,决心要复兴佛教。其中有一位智勇超人的英雄叫巴拉尔道尔吉,想出了跳羌姆除暴主的办法。他头戴面具,身穿黑色的袈裟,袖中藏弓箭,天天来皇宫附近跳舞,他跳啊跳,跳得一天比一天熟练,一天比一天精彩,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凡是看到的人都赞不绝口,这个消息传到了达玛那里,他也想看看这个奇怪的僧人的舞姿。于是,他传旨巴拉尔道尔吉到皇宫楼台下来跳,巴拉尔道尔吉越跳越美,越跳越接近楼台,达玛不知不觉被优美的舞姿吸引,身体便探出楼台,巴拉尔道尔吉趁机取出袖中的弓箭射死了达玛这个暴君,之后,他摘下面具说道:“风可吹动土,土可盖过水,水可扑灭火,凤可镇压龙王,佛可压*驱邪。同样我也可以杀死罪恶的皇帝达玛。”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复兴佛教的英雄,每年都在寺庙跳羌姆,旨在打*驱邪,拔除不祥。就这样,羌姆便流传下来了。

以上故事虽是传说,但达玛确有其人,他是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个王。他确死于僧人的箭下。羌姆起源于西藏,为藏语,也叫“跳允”,由于教派不同,寺庙的规模不一,羌姆的形式大同小异。如萨迦派(俗称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宁玛派(俗称红教)、格鲁派(俗称*教)各自的羌姆内容、形式都有所不同。但无论怎样变化,总的反映了人们娱神、破灾、图腾崇拜的一种心理。他们都是用舞蹈的形式来宣传宗教教义,既娱神又娱人。所以在有寺庙的地方,还保留着这个习俗。羌姆久跳不衰,也是说明了这一点。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的起源公元年(藏历第十绕迥火蛇年),第四世班禅洛桑曲吉坚赞时,扎什伦布寺建立了“阿巴扎仓”(密乘僧院);公元年(藏历第十一绕迥火狗年),大师78岁时参照桑耶寺历年“曲足”宗教节举行的莲花生八名号舞蹈,为扎什伦布寺的护法神赤巴拉(六臂明王的随从、守护世界东方的神将之一)制定驱魔禳灾的仪轨,建立了扎什伦布寺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表演的“古多”(驱*)羌姆,这就是色莫钦姆羌姆的前身。到了公元年(藏历第十四绕迥水狗年),第七世班禅丹白尼玛多次前往拉萨参加有关仪式活动,对前藏寺院的规定产生了兴趣,返回后在扎什伦布寺修建了“德庆格桑颇章”(新宫),并从拉木、蔡公塘、洛扎、丹杰林、木如、次觉林等寺院的羌姆中吸收和借鉴了不少段落,在原阿巴扎仓表演的古多基础上,正式建立了色莫钦姆羌姆,由孜贡扎仓的僧人担任表演,一直延续至今。

二、“羌姆”的基本程序

“羌姆”依据各寺庙不同时间的佛事活动来举行,一般都在寺院大殿前的广场上进行。“羌姆”表演分三部分,以曲德寺为例,下面略述这三部分

1.仪式的准备

“羌姆”活动开始前曲德寺提前一个月左右,将乐队和舞队集中起来进行秘密排练,同时准备羌姆所需的各种道具、服装、面具、乐器以及坛城供品,且几天为诵经祈祷阶段,寺院全体僧人集中念经,恭请众神和护法神莅临。诵经仪式场所,都是寺院主殿的大经堂内,这里除了原来供奉的神像、供品外,还要增加许多与仪式相关的东西。

2.仪式的过程

“羌姆”的正式演出,按寺院的实际情况表演,大多数寺院只举行一天的表演,曲德寺通常表演一周左右。羌姆的种类繁多,但各教派寺庙都有一定的规范程式,同时还有专门负责舞蹈训练的“羌本”(舞师)。而“羌本”依照“羌依”(跳谱)的指点和上代“羌本”的言传身教而代代相传。表演时,没有歌唱,气氛庄严、肃穆,具有很大的威慑力。届时,在高架于寺院屋顶上的唢呐、长号、莽筒、鼓钹洪亮而庄严的乐曲之中,专门担任“羌姆”表演的老少喇嘛们,头戴各种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按照神位的高低顺序依次出场,以示各路神灵已降临人间。“羌姆”可分为上师舞、本尊舞、空行舞、护法舞等。

3.仪式的结束

“羌姆”的最后部分为砍杀和焚化“凌嘎”(教敌或自身魔障的化身)。负责砍杀“凌嘎”的是八位黑帽咒师,他们用各种法器砍杀“凌嘎”,咒师们拥有除魔灭咒的本领。全部仪式进行完毕之后,喇嘛们把“凌嘎”抬到一个空地上,随着“羌本”念咒作法,加以焚化“凌嘎”。

三、“羌姆”的艺术特征

“羌姆”是神圣、庄重的宗教祭祀仪轨活动,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宗教艺术形式之一,它既有强烈的表演性和观赏性,又蕴涵丰富的佛教密法内容。它借用丰富的艺术形式表达佛法及其善的意念传达,为众生消灾驱邪,祈祷众生福寿吉祥。

1.面具艺术

面具艺术早在羌姆产生之前就已经在藏民族的传统生活之中存在。“面具,藏语音译为“巴”,是用纸、布、木、金属、泥、石等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的可戴在头上进行宗教仪式、舞蹈、戏剧、歌舞等表演或悬挂祭祀、膜拜观赏用的人物、动物、鸟兽面部的造型艺术形式。”随着藏传佛教羌姆的产生,面具也随之成为羌姆不可或缺的道具之一,藏语称之谓“羌姆巴”。羌姆面具的主要功能是区分各路神氏,这些神氏包括佛、菩萨、高僧、圣人等善相面具,本尊神和护法神组成的怒相面具,除了上述两种之外还有一种动物造型的面具。

“羌姆”面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及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其表现之一是面具的颜色,“常用之色有蓝、*、红、白、黑五种代表五智五蕴佛之系统。通常的说法是,蓝色象征威猛和正义,红色象征权力的庄严,*色象征肃静和忠实,黑色象征凶厉和罪恶。”表现之二是面具的夸张造型,“藏传密宗是以隐秘、深邃、诡谲的教义为其特点,表现在面具艺术上必然是以强化的视觉效果进行说教。包括造型和色彩的夸张、浓烈。甚至为了传神的需要,有的护法神的面具头部比例夸张的占据全身长度的二分之一左右无不给人以恐惧的威力无比之感。”表现之三是面具的造型繁富,这源于藏族人民爱美、向往美的审美观念,这一现象可以从藏族服饰和藏族绘画中窥见一斑。色彩的大胆渲染,制作的工艺高超,使面具显得华丽,典雅。

2.服饰艺术

“羌姆”的服饰主要依据佛教经典对各路神氏的形象描写而制作。头饰,其中黑帽咒师的帽子最为普遍,为黑色宽沿帽,帽顶饰骷髅、金刚杵、上插孔雀羽毛,两边的装饰着金色云纹、金色龙纹、彩绸等。还有其它神氏的帽子如,“五佛冠,藏语叫“格瓦日阿”有五页连缀,上面绘有五种姓佛大日如来、不动如来、宝生如来、无量光如来和不空成就如来像或他们的种子字母。”“羌姆”的服装除少数骷髅*卒穿简单的衣装外,绝大多数角色都以华丽的彩色的花大袍为主。肩上披的是用绸、布镶拼成各种图案,缀于前胸,后背及两肩。腰系用丝绸锦缎做成的围裙,凡咒师和怒相神的围腰上都饰一种凶猛的像。除了少数赤脚的神氏外,大部分穿长筒或短筒的藏靴。

3.音乐艺术

“羌姆”表演过程中音乐是曲德寺阿羌姆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整个表演过程都是随着乐队的伴奏而进行。乐队使用的乐器主要有,铜钦、(长筒号)、甲林(唢呐)、统嘎(白海螺)、拉阿(长柄鼓)、达马如(背鼓)、扑钹(铜钹)、只布(法铃)等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组成。乐队通过“样”(曲谱)来演奏,鼓打与吹奏十分讲究技巧。

4.舞蹈艺术

“羌姆”舞蹈在发展过程中不但继承印度舞蹈的特色,还吸收了藏地特有的一些舞蹈的特点,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舞蹈理论,有其特定的的舞蹈语汇、舞蹈结构和表现形式。舞蹈技法上已有完整的全身动作规律和特点要求,并有各种舞步,各种跳、转、蹲等技法外,手势组合尤为完整”。

四、结语

“羌姆”是印度佛教密宗的金刚舞和西藏苯教的巫舞,民间舞等构成,在不断吸收和同化外来文化影响的过程中形成和演变的,又呈现出本民族、本地区的鲜明特征,实际上它是对本土传统与外来影响的一种创造性综合,尤其是曲德寺阿羌姆。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羌姆”这一古老的宗教舞蹈艺术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其形式和内涵的多样性满足了不同群体修行和信仰、祭祀等需要,对藏民族的文化艺术,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它特有的魅力而被大众接受。摘要:“羌姆”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密宗仪轨和艺术形式,是藏区苯教祭祀巫舞、藏族民间舞蹈和印度金刚舞结合而成生的一种宗教艺术形式。文章探讨藏传佛教羌姆的起源及其艺术特征。

1
查看完整版本: 羌姆曲德寺阿羌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