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陪读热”与“择校热”的兴起与加剧
近几年,除城市出现剧烈的“鸡娃”竞争外,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出现了“陪读热”、“择校热”等现象,农村学生及家庭间的教育竞争显得愈发激烈。
谈到陪读,其以往主要出现在精英阶层之中,这些父母在良好的经济基础上,通过陪读塑造孩子更好的读书习惯并得以传递关怀,让孩子更加优秀地成长。
但近几年,即使是经济基础不好的农村家庭也纷纷选择了陪读之路。
早在年,仅甘肃全省的陪读家长就将近10万人,其中接受陪读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分别占比近42.2%、21.1%、25.8%。
年左右,广西多地的农村也出现了“奶奶陪读”、“爷爷陪读”的现象。
如广西桂林市灵川县三街镇中心校近30名学生有家长陪读;南宁市隆安县布泉乡中心校陪读家长超过个;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龙湾乡中心校也有30多名家长陪读。
而这些陪读中,大多却是60多岁的老人,在学校附近租赁简单的出租房以便照看孙子孙女的生活,给他们做饭。
但由于这些农村老人大多缺乏教育知识背景,他们基本也只负责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而已。
但近几年,不少青年父母从外地回来,尤其是母亲放下了手头的活,前往乡镇中心以及县域学校附近租房或者买房来给孩子“陪读”。而她们除了要照顾孩子的生活外,还得指导孩子读书、写作业。
而在近两年的农村调研中,这种陪读现象似乎愈演愈烈。
通过观察调研可以发现,以往多出现在精英阶层的陪读已经向底层人民“蔓延”,“隔代陪读”也在逐渐转变为“亲代陪读”,且以往主要由“高三陪读”为主也已经逐渐演变成“全生命学习周期陪读”,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有家长陪读的身影。
此外,在各个青年父母的“陪读”过程中,他们还会额外重视孩子就读学校的选择。其优先选择的顺序自然是“县城重点公办学校-县城优质民办学校-县城非重点学校-乡镇中心校-乡村学校或教学支点”。
这是因为一般而言,村-乡-县依次往上会具备更多以及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家长也更愿意让孩子享受更好的资源。
而除了帮助孩子争取就读优质的学校外,一些农村青年父母也开始重视起孩子的均衡发展,除了给孩子报辅导班外,还会兼顾音乐、舞蹈、琴艺等兴趣班来发展孩子的特长,以跟上社会形势的发展。
还有一些经济条件相对好一些、除工作外闲暇时间更为宽裕的父母还会主动与学校老师打好关系,主动参与到学校班级管理与学生课业的管理中,或者时不时给老师主动打电话就孩子的情况进行沟通交流,以期给老师留下个好印象并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系,对自己的孩子也相对关照一些。
可以说,如今不少地方的农村父母在陪读、择校、报班、与学校及老师的关系经营上“费劲心思”,就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资源。
农村教育竞争为何愈演愈烈?
那么,近几年为何人口、经济等各方面都不及各类城市的农村也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教育竞争热浪,归根结底也离不开父母期望、教育资源、阶层流动等因素。
如今,越来越多的90后成为父母。作为过来人,他们对教育的主体意识已经苏醒,相较于60后、70后等人更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
不少调研发现,如今一大部分农村青年父母的学历仅为初中或中专,小部分人的学历为大专及以上,这些情况在中西部地区更为常见。
在外出务工时,由于较低的学历水平及缺乏能力,这些青年父母常常会在求职中遭遇挫败,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基于自身的经历及感悟,不少父母认为自己正是“吃了没文化的亏”,“要是当时好好读书现在就不是这样了”,也正由于此,他们更加重视起自己孩子的学习,希望“孩子不要再走自己的老路,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最好能打破社会阶层,努力向上流动。
故而,与老一辈在子女教育上最多秉持着“孩子愿意学,就砸锅卖铁让他上学,不愿意读就外出打工,也能早早获得一份收入”的理念不同,现在的农村青年父母已经将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与上好的初高中、大专甚至考上好大学作为家庭的“必选项”。
也正是这些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不少农村父母帮助孩子争取更优质的资源。
而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如何争取到优质教育资源则被大大重视,并进一步掀起了农村家庭间的“竞争”。
与大城市的师资力量、配套服务相比,县域、农村的优质教育资源更为匮乏。
在经济更发达、工资更高的吸引下,不少优秀的教师倾向前往大城市任职;而剩余的优秀师资力量在县域与乡镇中也更倾向于留在县城的学校当中。
这也导致了“县城重点办公学校”、“县城优质民办学校”甚至“县城非重点学校”会成为农村青年父母的选择倾向。
另外,回溯到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策》,提出要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并实施撤点并校。此次撤并的对象主要是村级小学,且学校数量的减少远大于在校学生的减少,最终产生了较大规模的学生流动。
而面对求学地点的重新选择,不少父母基于乡、村、镇、县教育资源的差异,“咬咬牙”还是选择努力让孩子前往城镇学校就读。这也带动了许多优质生源流向了县域。
当然,在选择更优质的城镇教学资源背后,也不乏乡村教育颓败的问题。
在许多优质生源、师资力量往城镇重点学校汇集时,乡村学校缺少优等生营造的学习氛围、严格与重力度的学习管控,不少孩子很难“学好”,这让不少农村青年父母也难以相信颓败的乡村教育。
而在周围不少父母为孩子选择更好的学校资源,甚至愿意放弃工作给孩子“陪读”,给孩子报辅导班的氛围下,其他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自然而然地卷入其中。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农村教育竞争自然而然地发展了起来。
从学校、*府到家庭,责任越来越重
随着农村教育竞争加剧,显而易见的是家庭责任的加重。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家庭一般作为孩子教育资源的金钱提供者,承担着有限的教育任务,而更多的教育责任与义务则由学校和*府承担。
我国以法律形式确定*府作为义务教育供给的责任主体,随着时间的发展至义务教育的普遍免费化,*府已然承担了教育的“完全责任”。而学校作为与学生接触的最终端,负责管理学生的学习、作业、成绩、品性教管甚至住校生活。
这个时段的家庭只需要负担孩子的经济资金来源与一部分的品性管教。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就会认为是学校老师教授方式不行,“不会教”或者是“孩子不是学习的料”,整体承担的压力相对较小。
但随着农村教育竞争的兴起与加剧,家长们在经济支出、个人职业发展、心理方面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
现在的教育市场中,除了让孩子们接受基本的教育之外,父母还会认为让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习更多的特长是自身的责任,因为只有父母提供了经济基础与资源,孩子们才能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东西,从而“不输在起跑线上”,不会因为家庭的原因而落后于人。
故而当下,并不是孩子“有没有书读”、是不是“学习的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