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鹤唳华亭》正在优酷热播,继《长安十二时辰》之后,文化之美再度成为热议的话题。
《鹤唳华亭》改编自雪满梁园同名小说,由杨文*执导,罗晋、*、*志忠、王劲松等人主演。讲述皇太子萧定权渴望亲情却少年失母、与父不睦,成人之路屡遭险阻,幸得恩师卢世瑜的教导,又与文臣之女陆文昔相识相知,二人不畏艰险负重前行,始终坚守道义的故事。
这几年播出的剧集,与宋代相关的有《将*在上》《知否》《大宋少年志》等几部,但从全盘还原宋代礼制、抓住宋礼精髓的角度看,《鹤唳华亭》是迄今的集大成者。
被视作宋代礼仪主要组成部分的君子之美、雅乐之美、点茶之美、书法之美等,在《鹤唳华亭》中得到了原汁原味的呈现,从服化道等器物,到人物举手投足的仪轨,宋之美学,弥漫在剧里每一处细节中。
服饰是最显而易见的精致与严谨。袍、冠、带、褙子、靴履,乃至纹样与配饰,既沿袭着宋代“简洁、素雅、精致”的服饰特色,也完全忠实于人物的身份与性格特质。
在《鹤唳华亭》的礼仪指导高静看来,剧组呕心沥血地追求宋礼,除了展现美学,“礼”也是贯穿该剧的一条线索,是推动剧情走向的心理内核,构筑了《鹤唳华亭》的文化张力和戏剧张力。
有据可依,有史可证,设计了近30种礼仪
高静介绍,《鹤唳华亭》的礼仪,尤其大礼仪,大部分都是有史可依有据可查的,他们参考了很多的文献资料,比如说《*和五礼新仪》《事林广记》、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北宋生活的《东京梦华录》、南宋的《中兴礼书》、朱熹的《朱子家礼》、司马光的《司马氏书仪》,以及《童子礼》等。
《鹤唳华亭》礼仪组为这部戏设计了将近30种的礼仪,高静说:“比如说‘拜’,我们就有八种,有一拜及地;有皇太子晨昏定省(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的两拜;大礼的时候是四拜;丧礼的时候用了三拜;还有吉拜,吉拜的情况下,可能他不作揖,直接跪下去,甚至有的时候,不是按照标准仪轨那种先跪左腿再跪右腿,而是双膝直接跪倒,在比较特殊或者着急的环境下,会有这种拜法,因为礼是依情势而做,不是一成不变的。还有女子比较浅浅的这种拜,还有拜手,空手拜,太子妃戴着的凤冠非常重,她不可能及地拜,所以,太子妃的礼用了很多都是手拜。”
剧中除了拜礼有八种外,男子还有三种常礼,六种*礼,女子有两种常礼,三种常礼是作揖、叉手拜和唱个喏。高静介绍说朝堂上官员通常作揖,家仆、宫女、太监一般都是叉手。叉手拜的时候,大概手离身体有两拳,奏告的时候可能有三拳,除了这两种,民间市井就是唱个喏。
其中奏告又有站着和跪着两种,“奏告的时候,手一般离身体稍微远一点,从站姿上来说,男子是双脚分开一点,女子双脚并拢一点,男子的叉手作揖,剧中我们用的是脚分开,身体站直了,手往前推着,有一种推的感觉,大家知道,《易经》里面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男子行礼是一种外向的,往外推的。女子则是往回收的,女子行礼的时候双脚是并拢,手和肘都往里收,这种内敛的礼仪,很美。而且古代礼仪说女子裣衽而拜,剧中女子常礼有两种,一种是叉手侍立,一种是叉手行礼,叉手侍立一般是手放得稍微低一点,叉手行礼的时候手一般稍微高一点。”
六种*礼则展现的都是*人风姿,高静介绍说剧中一般用抱拳行礼比较多,此外还有持枪持刀的时候,怎么站,怎么行礼,等等。
此外,《鹤唳华亭》的礼仪组还把宋代的点茶,包括煮茶仪轨等都做了很好的复原,高静说他们主要参考的是《大观茶论》《茶经》这些古代资料:“尤其是《大观茶论》,这是宋徽宗的高论,他把点茶的过程写得非常详细。先从茶砖、茶块上敲下小茶块,研磨弄成很细的茶粉,再一步一步点,沫子要很厚,点茶的每个过程都有一个讲究的仪轨,比如说开始的时候冲泡,水不要太多,再慢慢加水,这样能把茶沫的层次感打得非常多,而且很密,宋代人很喜欢喝那种沫沫的东西,第三次注水的时候,相对来说加得多一点,而且一定是贴着盏的盏延去注水,这个沫打得很细,礼仪组把这个做了很好的呈现,现在有一些古装剧可能也做点茶,但这个戏更多的是皇家点茶,像皇帝、太子、太子的老师卢世瑜都是点茶高手,我们都还原了当时的场景,也是对茶文化的展示,在拍摄的过程中,非常感谢其他部门,比如说美术道具组做了非常精致的还原。”
根据剧情做取舍和增加
高静介绍说,做礼仪方案的时候,结合了历史的文献资料和剧情的需要,因为有时候不太可能完全复原历史,需要根据剧情做取舍:“比如说拍皇太子冠礼的时候,了解中国古代礼仪知识的人知道,冠礼是三加,‘三加弥尊,加有成也’,三加之后,会接受赐他的字,但是戏中我们只让他一加,流程上会稍微变化一些。太子先接受了皇帝给他的赐字,然后皇帝对他训话,再给他戴上旒冕,根据剧情会有一些调整。大家通常觉得宋代很朴素很典雅简约,但其实从历史文献资料,包括一些画作来看,宋代礼仪特别庞大,特别讲究排场。比如,宋代画作《大驾卤簿图》,得有一千多人参加,仪仗很隆重。”
《鹤唳华亭》里面的大礼仪,主要包括皇太子的冠礼、婚礼、册皇后仪,太子老师卢世瑜的丧礼,太子妃的丧礼,高静说剧中要把这种大场景的礼仪之美展现出来,“但不可能是展示全过程,因为一个册皇后礼,就几十个步骤,我们可能只是展示其中一小部分,比如说婚礼里面我们展示了皇太子亲迎,同牢合卺,其他一些东西就没有过多展示。”
《事林广记》里讲述古代的跪拜,是两手交叉着扶在右手膝盖上,先跪左腿再跪右腿,一个人要跪拜四次,但是,拍摄不可能重复四次,“所以,像皇太子每天去给皇帝行晨昏定省的礼仪,我们就用了再拜礼,就是拜两次,从先秦来说一直也都有这种传承,比如顿首再拜稽首再拜都有这种传承,这样既有一些必要的仪式感在里面了,也不会显得特别繁琐。”
高静介绍,虽然宋代题材的影视作品有很多,但是创作团队希望《鹤唳华亭》可以展现出新意,通过更特殊的视角展示古装剧那种熟悉的陌生感,所以,主创们深度地去挖掘历史文献,然后结合剧本做一些艺术加工,像《*和五礼新仪》,剧组都是直接看原文,然后用白话文翻译出来,让大家了解每个流程,最终展示出一些精华部分。
像剧中手的姿势,说来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高静说:“我们看一些宋代资料,说宋代作揖的时候手是下去的,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弧度,这种动作用在民间比较多,但是在朝堂之上,我们还是用了‘手容恭’,就是手比较高而正这样的姿势,觉得这样行礼更端庄更庄重,我们是有一些取舍的。我们很希望能呈现给观众一个类似古代礼仪教科书式的场景,但是,具体拍摄的时候,我们还是要结合剧情来做礼仪的方案。”
《鹤唳华亭》中,日常礼仪用得比较多的是叉手礼,高静介绍,其实古代的叉手礼种类非常多,“比如《事林广记》里面记载,左手把住右手大指,然后左手的小指到右手的手腕,右手四指伸平,我们在开机前给演员拍定妆照的时候用过这个手势。但是通过跟编剧、导演老师沟通,觉得好像翘起一个指头来,在衣服里面可能会有一个小包,后来就用了现在这种手势,参考了宋代一张古画,站在贵妃身后的侍女的手势,我们觉得特别好看,像含苞待放的花苞,而且其实它也符合《事林广记》里的记载,左手把住右手大指,然后右手四指平伸,这样显得比较中和典雅。开始我们说叉手礼手拿得比较高,后来经过跟导演组的协商,建议站立站姿,就稍微往下拿一点点,这样我们这个动作既有它历史的传承,有它的依据,又能跟其他的一些同题材同历史时期的有一些差别。”
太子妃嫁到太子府的时候,礼仪组设计了四把扇子,从前面和侧面挡住太子妃,“有一点像是后世出现的遮脸的盖头,那个时候是用扇子来遮住身体。宫女拿的扇子有一种神秘感,而且扇子一层一层打开,这样使得礼仪有一种层次感,就像花慢慢打开一样。”让高静比较开心的是,《鹤唳华亭》中展现了搢笏舞蹈:“《*和五礼新仪》提到了搢笏舞蹈,我们还原了这个场景,礼仪组参考道教道长持笏礼天、《泮宫礼乐》《六代小舞》的礼乐舞蹈动作、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提到的瞻笏动作,设计出了搢笏舞蹈。这在以往的古装影视剧里,是没有过的。这是我们这个戏比较有特色的地方。”
《鹤唳华亭》中,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礼乐相合,高静说:“礼乐相合就是礼仪的动作跟音乐的节奏是合拍的。说到宫廷音乐,大家可能认为雅乐是宫廷音乐,但其实宫廷音乐包括很多种,大的分两类,比如说宴乐,像赵贵妃过生日就属于宴乐。太子的冠礼、婚礼用的音乐是雅乐。剧中太子冠礼就展示了演奏雅乐的过程。太子老师卢世瑜的丧礼,礼仪组做了一个招*的曲词,参考了《楚辞》里面的招*,实拍的时候,一位老先生穿着一身白色的衣服,站在那里一边唱招*之曲,一边抖动衣服,那个场景特别漂亮,很有视觉的美感。”
通过礼仪反映出人性光辉和质感
“礼”在剧中除了展示“文化之美”,展现庄重感、仪式感,高静表示,还通过这种外在的美感,展现出古人内在的诚敬之情,反映出人性光辉和质感。
“比如说太子身边开始最信任的大宫女内人寇珠,她在临死前,我们给她设计了一个循序渐进的礼仪动作,她先是看着太子那个方向,缓缓地叉手行礼,这样是表现出她对太子的爱恋,有一种留恋、爱意在里面。在跪下后,她只是手拜,这个时候还会有一些对生命的留恋,一种不舍,最后一次大拜及地,这里的含义有几层,一是她作为大宫女,该有的尊严,二是她对生命很坚定地告别,礼仪将这种层次感饱满地展示出来。”
以礼营造出的整体氛围,恰好也辅助构建了剧中以含蓄、克制、隐而不发为主要基调的君臣、父子、师徒乃至情侣等多重情感关系。皇帝与太子萧定权,是一对猜疑与忌惮的君臣,也是一对想亲近而不得其法的父子。卢尚书与太子,是一对亦师亦父的师徒,萧定权得不到父爱,将一腔赤子情移在卢世瑜身上,可在他最痛苦时,卢世瑜仍恪守君臣之礼,拒绝他不合身份的亲近。如果没有礼制在全剧深入骨髓地渗透,这样的行为与心理就无法成立。而萧定权与陆文昔,是一对坚定的同盟,也是一对爱而不得的情侣。他们两情相悦,却恪守礼制,隔屏风对话,“立必端直,处必廉方”,只有这样的两个人爱而不得,他们的痛苦才有意义、才打动人。
宋礼之细节,在剧中也承担着立人、叙事乃至咏志的功用。比如,化用瘦金体设计的萧定权专属字体,暗含着他“小怯大勇”的人设。
可以说,“礼”是《鹤唳华亭》精神内核的外化。而在观众的角度,这种对礼制的追寻与还原,帮助观众快速建立对剧集背景与场景的信任感,更容易理解剧集情节走向与人物行为逻辑。
高静透露,在开机前,礼仪组就对演员,包括群众演员做礼仪培训,“我们还会讲一些理论性知识,比如说为什么这样行礼,典故从哪来?第一拨进组演员是最认真的,他们从开机前跟到杀青,礼仪做得很到位。后期拍摄的时候,每天都会来新的群众演员,我们也要现场教一些动作,包括新进组的演员,讲课方式就是大的主讲,小的分讲,还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剧情在现场调整。我们礼仪组每天分AB组或者ABC组,至少有一个组,要有礼仪老师全程跟着看,有什么问题及时调整。”
《甄嬛传》让礼仪组受到重视
高静与影视作品结缘,是从《王的盛宴》开始,几年下来,剧组对礼仪的重视让她深有感触,她说要感谢张晓龙,张晓龙除了在《甄嬛传》中扮演温太医外,还是这部作品的礼仪指导,也正因为这部剧,礼仪指导在古装剧中得到重视,“《甄嬛传》可以说是礼仪指导行业的一个分水岭,像我做《王的盛宴》的礼仪指导时,当时剧组只有我一个人,我就被归在导演组,而且陆川导演可能也把我作为历史顾问来用,但是七年后,我现在做《鹤唳华亭》时,完全就是一个礼仪组了,它是一个单独的部门,就像美术组、服装组、化妆组。”
但是,高静表示,礼仪指导这个工作不光是教授礼仪动作,更多的还是涉及历史顾问的角色,一位好的礼仪指导老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礼仪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而且能做到理论知识跟实际拍摄的完美结合。
在高静看来,中国礼仪不是单方向的,中国文化涉及包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古代礼仪也是方方面面都有涉及:“我们希望《鹤唳华亭》让观众能对历史文化有更深度的了解,比如说华夏这个词,唐代学者对他的注疏就说‘服章之美为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之邦不仅仅是四个字组成的一个词,它包含的面非常广泛,我们希望能通过微薄之力,把这些礼仪的美感展示给现在的观众,让大家能直观地感受到为什么叫礼仪之邦。”文并供图/张圈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