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气管炎网站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十三艺节上海出品捷报频传十三艺节收获
TUhjnbcbe - 2024/2/28 16:08:00
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和密码 http://www.ommoo.com/news/20211014/116060.html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9月15日晚在河北雄安新区举办。活动现场颁发了第十七届文华奖、第十九届群星奖各门类奖项,并举办“新时代的荣光”文艺演出。

本届中国艺术节中,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选送的茅善玉(代表作品沪剧《敦煌女儿》)摘得文华表演奖、李莉(代表作品京剧《红色特工》)摘得文华编剧奖;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两件作品则获得“第十九届群星奖”。

中国艺术节是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文华奖是我国舞台艺术领域的*府最高奖,自年创立以来,在奖励优秀艺术作品、培养艺术领*人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本届文华奖设文华大奖和文华表演奖、文华编剧奖、文华导演奖等单项奖。群星奖是文化和旅游部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而设立的全国社会文化艺术*府最高奖,也是衡量各地社会文化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每三年评选一次。本届群星奖的评奖数量增加至30个,其中,音乐、舞蹈、戏剧、曲艺4个门类各5个,增设群众合唱奖项5个、广场舞奖项5个。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视十三艺节文华奖和群星奖的参评参演工作,在全市范围广泛组织申报与推荐评审。经文化和旅游部遴选初评和公示,上海推荐的1部文华大奖参评作品和2个单项奖人选全部入围第十七届文华奖终评。

8月初文化和旅游部召开前站会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推动各参评剧目演出单位进入整装待发的最后冲刺阶段,抓紧做好剧目打磨排演、团队防疫安全等工作,精益求精,全力备战,力争在全国最高规格的舞台上展现上海文艺的风采,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鉴于近期全国新冠疫情处于多点散发的波动状态,各参评院团准备多套方案、提前封闭集训,服从大局、克服困难,随时应对因疫情变化导致的参评时间、场馆与方式转变。

在群星奖参赛筹备期间,节目组努力克服疫情防控工作带来的集中排练、录像摄制等影响,通过召开线上辅导会、云上排练会,不断打磨提升作品,做到精益求精。同时,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的前提下,于8月在上海全市开展了6场惠民演出,陆续开展了三轮节目录像,确保以最佳状态、最好质量参赛。

虽然本届群星奖的绝大部分比赛都以线上评审为主,但好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特别设立了“云上群星奖”专题展播,既有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群众合唱、广场舞决赛和颁奖晚会的直播,也有群星奖文化惠民演出、优秀作品巡演直播,无法线下见面的各地创作团队可以线上知彼此,观众也可以欣赏到这些优秀节目。

8月30日、31日晚,沪剧《敦煌女儿》作为第十七届文华表演奖参评剧目在河北衡水保利大剧院连演两场,通过新华云直播、光明网、中国网、文化和旅游部抖音号、文旅之声视频号、冀时app、冀云app、十三艺节河北省云观摩系统等平台进行直播,观看人次近万。这部“上海出品”的戏曲作品,感动了热爱传统戏曲的河北观众,沪剧人用“上海的声音”展现上海的精神品格。

《敦煌女儿》汇集中国戏曲金牌创作团队,历时11年精心打造。自年5月首演以来,已经演出七十余场,走过上海、北京、敦煌、兰州、西安、武汉、南京、苏州、镇江等十余座城市。所到之处获得众多业界专家的高度评价,观众反响热烈,媒体争相报道,赢得了广泛赞誉。茅善玉与主创团队先后八次赴敦煌体验生活,不断接受敦煌人的精神感召、洗涤。“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16字的“莫高精神”成为上海沪剧院拼搏进取的不竭源泉和澎湃动力,坚定了沪剧人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理想信念,构建起敦煌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同心圆”。

为备战十三艺节,《敦煌女儿》剧组自8月中旬以来,秉持着“以匠心铸品质创精品”的责任和担当,对表演、唱腔、音乐、灯光、音响、多媒体等环节反复演练,才有了十三艺节上的精彩呈现,更让全国观众看到了沪剧“适应时代、服务当代”的一面,也展现了沪剧在新时代下的高水准、高质量。

“敦煌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看到敦煌人前赴后继到大漠坚守,内心充满敬佩之情,这是值得我们用心用情用功去打磨的作品。”茅善玉说,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沪剧艺术跟上时代节奏,跟上观众审美,“做到与时代同步,与城市同行。”

京剧《红色特工》是上海京剧院为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精心创排的红色现代京剧,曾参演过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这部情节扣人心弦、氛围感十足、唱段流畅好听的剧目自上演以来广受观众们支持与喜爱。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红色特工》9月9日晚在周信芳戏剧空间现场演出,并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参评文华编剧奖,同时面向全国观众进行网络演播。

编剧李莉在疫情期间全情投入,为备战十三艺节,对剧本再一次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多次通过视频会议,及时与导演卢昂等二度主创及主演保持沟通,有条不紊推进创排工作。

参评十三艺节的《红色特工》版本f中,创作者再次深入挖掘,力争真实地展现隐蔽战线革命英烈的艰难历程。李莉重点修改“破译密码”“夫妻情深”两场剧情,唱腔、唱词均重新创作。梳理后的剧情更完整,节奏更扣人心弦,保护红花种子的深刻含义更明了,渲染出李剑飞的革命意志与坚守信念的感染力,使主线更清晰慎密。

在《红色特工》里,李剑飞与江溢海的谍战较量用了三场重头戏来集中呈现。最为惊心动魄的是“审问泄密者”一场。当红*接连取得第一、二次反围剿胜利,江溢海设下圈套想“诈”李剑飞暴露身份,而李剑飞则凭借智慧与胆略,反戈一击,脱离陷阱。在这一生死搏杀过程中,编剧写出舞台谍战剧的魅力,矛盾环环相扣,人物之间心理角力,让观众欲罢不能。尤其在描述一对昔日学友走上不同道路,成为强势对手后的心理开掘具有新意,细腻、深刻地展现特殊压力和危境之下,主人公们复杂、多变、纠结、苦痛的生命抉择、感情抒发与思想碰撞。

线上参评方式也对《红色特工》剧组提出了全新要求,评委通过屏幕终端检验作品。

为经得起镜头的推近和放大,剧组连续多天配合导播反复推敲细节,力求让每段表演更加细腻到位,每一场对手戏的交流更加自然流畅、精确而生动。

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和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联合创排。作品取材中国民歌“茉莉花”,选用口琴艺术表达,通过不同的重奏,让“茉莉花”旋律主题在不同声部变化出现,具有传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诗意背景。

在音乐的表达上,该作品将传统音乐与爵士音乐结合,选用口琴家族的“半音阶口琴”“和弦口琴”“低音口琴”进行大胆地组合,创新的表演形式将作品的江南风韵、城市动感、浪漫魅力融于一体,交织孕化出“爱上这座城”的情感和理由。

《爱上这座城》的创作者,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音乐指导孙彬彬是一名新上海人。孙彬彬将上海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中国的第一家口琴工厂诞生在上海。口琴也陪伴了很多上海人的快乐成长,是他们人生中接触的第一件乐器。”孙彬彬说,“口琴的声音是上海城市曾经的记忆,但是现在会吹口琴的人越开越少了。我想用这个作品唤起人们重新对口琴的热爱,喜欢口琴、学习口琴,延续和推广这个城市曾经有过的时尚与风靡。”

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创作于年的建*百年之际。作品将千万为国献身的烈士和当下现实生活中的人用“穿越”的方式连接起来,讲述了解放上海战役中的小战士和纪念馆讲解员,两个同为二十岁的年轻人跨时空相遇,“穿越”的小战士发现自己即将要牺牲,却毅然决然选择回到战场的感人故事。

一句“你记得我,我就活着”,是烈士的远眺,也是今人的回望,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我记得我,你就活着》聚焦上海红色文化,其创作者是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创作指导刘晓耕。作为80后编剧,刘晓耕认为,红色题材作品最忌讳的就是标语式的口号宣传,“好的作品,能够让观众跟随人物经历事件,从情感上真切感受,才能心意相合。”为此,她翻阅历史资料,了解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并走访上海解放纪念馆,实地找细节、做笔记、拍照片,力争在生活的真实中去挖掘作品细节和质感。“在纪念馆里,我看到了他们的衣服、器物、书信,每一件物品,每一个文字,都在讲述着当年的历史,特别让我震撼,也不断丰富了我的作品创作,让我能够真正的走进他们的内心,真实地表现他们精神,表达我们的感动和感恩,让作品活起来。”

本届群星奖上海除了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2件获奖作品以外,还有8件作品入围决赛,包括器乐重奏《吴侬·素歌》、群舞《装台》、群舞《拔河赋》、戏剧小品《流水从这里经过》、沪书《觉醒者》、上海说唱《砺剑云端》、广场舞《弄堂烟霞》及上海南翔百花合唱团群众合唱。作品内容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凸显人民主体地位、讲述百姓故事、反映多彩生活,倡导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真正体现了“小作品,大情怀”。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始终深耕厚植具有上海地域特色的群文创作,重培育,厚根植。每年举办“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搭平台、出新人、推新作。积极发挥“上海市群文创作孵化机制”作用,将历年优秀作品纳入孵化平台,不断打磨提升。在此基础上,上海每三年开展全市群星奖参赛作品选拔活动,好中选优。

本届上海入围决赛作品的演出单位涉及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长宁文化艺术中心、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办事处、徐汇区文化馆、徐汇区田林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松江区文化馆、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浦东新区万祥镇文化服务中心、嘉定区文化馆、嘉定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嘉定区真新街道社区*群服务中心、嘉定区南翔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闵行区虹桥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上海小白鸽从心舞蹈团等,全面反映上海群众文化创作队伍有传承、有梯队、有活力、有创新的特点。

接下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将视情组织群星奖优秀作品巡演、普及、推广,让更多市民欣赏到优秀的群众文艺作品,扩大群文创作的影响力,为迎接*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郁文化氛围。

责编:杨子思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三艺节上海出品捷报频传十三艺节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