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气管炎网站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沧州民歌的传承与合唱改编一
TUhjnbcbe - 2024/3/31 16:21:00
求治白癜风偏方 https://m.39.net/disease/a_5419408.html

沧州地处冀东南平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不仅出过纪晓岚、张之洞、冯国璋这样的名士重臣,和王蒙、蒋子龙、柳溪等文豪作家。也诞生了霍殿阁、王子平、佟忠义、大刀王五、燕子李三等武林豪杰。更是《诗经》发祥之地。如今的沧州有金丝小枣之乡、鸭梨之乡、武术之乡、铸造之乡、杂技之乡等很多的美誉。

沧州文化灿烂。不唯当今以京剧之乡、书法之乡闻名,更秉承诗经遗风,为河北梆子、西河大鼓之发祥地。而地方民族民间歌曲,像渤海湾黄骅的渔鼓渔号,白洋淀边任丘的打桩号,南运河泊头的撑船号拉纤号。武术扇音乐《小天台》《丢戒指》,花狸虎歌舞曲《十个字》,高跷音乐《傻小》等等,丰富多采的地方民歌犹如绚丽的百花遍地怒放。尤其是落子音乐《放风筝》《茉莉花》更是流行全国,堪称中国民歌的经典。

而今沧州恰逢盛世,经济崛起,文化繁荣。武风泱泱高手辈出,杂技英豪蜚声海外,梨园飘香,小枣正红,大运河两岸飘荡的歌声正化作渤海湾的恢弘交响。作为沧州音乐人有理由为之鼓舞喝彩,有责任为之高歌颂扬!

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一民间文化遗产,体现沧州文化之城建设,我先后改编创作了十余首沧州民歌,并把它搬上荧屏和舞台,并先后在《中国西部民歌会》《燕赵音乐文化研究会》《河北民歌大赛中》展演获奖,其中无伴奏女声四重唱《茉莉花》先后河北民歌大赛、京津冀歌手比赛中获总分第一。

这些沧州民歌的合唱改编是基于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创新,比如为了文字的准确性,修改原歌词或重新填词;扩充或修改原有的音乐结构,使其更加充分表达内容和完整性;完全改编成音域宽广、音色丰富、音响层次多、力度变化大的多声部声乐。在和声的布局上,把传统和弦与民族和弦相结合,也渲染了民族风格的元素与色彩。充分利用合唱、重唱、对唱、无伴奏合唱、表演唱等众多形式,使其表现力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气息。

03:40

《放风筝》

民间歌舞“落子”的的歌舞曲。“落子”和昌黎“地秧歌”、井陉“拉花”,并称为河北的三大民族民间舞种。

“落子”源于沧州南皮,南皮起源于春秋时期,全国最早的城邑之一,也是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故乡。

落子其代表性曲目为《茉莉花》和《放风筝》等。年国务院新闻办把《放风筝》收入《中国民间歌曲精粹》,而成为对外民间文化交流的名片。所以说《放风筝》是沧州民歌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之一。

传统的落子,以竹板,彩扇和霸王鞭做为主要道具。它的表演一般为开场和结尾配以锣鼓打击乐,节奏明快。中间部分边歌边舞,节奏舒缓,曲调委婉。

沧州落子又分为文落子和武落子。因为沧州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武落子的许多动作源于武术,豪放,刚劲有力。

文落子的以唱为主,内容大多是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爱情故事和人们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通过各种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迎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放风筝》描写了旧时难得出门的姑娘们趁阳春三月,带着各种风筝去野外踏青游玩的喜悦心情,曲调优美流畅,加上旋律装饰和衬腔拖腔,特别是结尾清角和变宫偏音的出现,更别有韵味。河北省歌舞剧院曾据此创编过同名舞蹈到国外演出。

民歌《放风筝》在进行了合唱的改编后,以女声歌表演的形式,曾先后多次在市里演出,并在首届河北民歌大赛中获奖。第一乐段是领唱伴唱,伴唱“拉拉”衬字用轻巧的跳音,抒发少女欢快的情绪,与领唱的悠扬舒展形成对比;第二乐段用了二声部轮唱,让歌声此起彼伏;结尾乐段上升了一个大二度转调,突出了全曲的高潮。

03:52

《茉莉花》

是一首人们喜听爱唱的民间小调,人们听得较多的是江浙地区的版本,它最早名叫《双叠翠》,《鲜花调》.曲调委婉优美,典型的五声调式。据说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曾来到中国收集了许多民歌,并把江南《茉莉花》放进歌剧《图兰朵特》的音乐中,从而走向世界。

江南《茉莉花》的分节歌词,表达了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爱慕和眷恋之情。也有传说是明代皇帝朱元璋所写歌词,以权利,金钱和美色隐喻,对大臣们的一种警戒。

而北方特别是华北的代表性《茉莉花》即是沧州落子歌舞曲的版本。沧州落子做为河北三大民族民间舞蹈品种之一,传说落子为张之洞府中家人所传,也有的说《茉莉花》为张之洞的江南小妾所教,但更多还是因为运河的开通而带来的文化融合。它以竹板,霸王鞭和彩扇作为道具,歌词为《西厢记》的叙述故事作为蓝本。

沧州落子歌舞曲《茉莉花》虽然与柔美的江南版本不同,但属同宗同族,歌词与曲调旋法有很多类似。沧州落子歌舞曲《茉莉花》却有一些下滑音、倚音、偏音和五声音阶的偏音“变宫”等,音域更为宽广,且有一些羽调式色彩。特别是四、五度甚至七度的跳进以及最后的拖腔,,更具有典型北方人的豪爽风格,也更适于民间舞蹈的动作发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同一首歌经过不同地点的迁移和风土人情的演绎,会重新化作另一种风格。也正是“橘在淮南则为橘,橘在淮北则为枳。”充分说明了民歌流传的变异性。

改编后的女声四重唱以传统的民族风格和时尚的现代元素相融合,增强了叙事的完整性与音乐表现力。开始的引子部分用轻声唱法和衬字的交替导入基本风格和故事开始的铺垫。第一乐段基本是原歌词旋律,开始为领唱众合,接下来是一二声部和三四声部的交替呼应。在“奴爱有心掐朵”的部分,由第三声部为主旋律,一二声部在高音轻轻飘着,描述了那种矛盾而羞怯的心理状态。第三乐段的“八月里桂花香”,由一二声部主唱,三四声部用闭口哼鸣的方法衬托背景,在尾音加节奏性填充。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相遇而又不能相爱的情节。第三乐段速度稍变慢,采用了戏曲闪板的节奏,伴唱中用了变化音和弦,叙述了“张生跪门旁,哀告小红娘”的情景。段落长音后,第四部分用轻快的节奏和“蹦蹦”的衬词与前一部分形成对比,描述了哗啦啦把门开后,张生喜悦的心情。最后的尾声用弱起的舒展节奏,鲜明的民族式五声音阶和弦,紧扣主题“好一朵茉莉花”的美好故事结局。

02:01

《花狸虎》

《花狸虎》是流行于沧州东南一带的秧歌表演形式。成年的男舞花狸棒头戴老虎帽,用虎蹲,虎跳,扭腰,晃头动作,表现的活泼诙谐;女的用拧花,闪腰,跟跨,跳步舞扇。舞曲原来叫《十二月》,后来也叫《十个字》,即每段一个数字,唱“刘备、吕蒙正、二郎神”等十个古人。我国著名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解放区的天》即据此改编而家喻户晓。

我据此音乐元素创作的少儿舞蹈《武乡虎娃》,曾参加了年的《中国国际儿童艺术节》。

现在改编的少儿合唱,歌词改用家喻户晓的勤奋、智慧、勇敢的少儿故事来代替。

这首歌曲属于汉族典型的五声音阶,宫调式。前两句为完全重复,接下来尚有羽调式色彩。歌曲的后半部分完全是轻巧的衬字。风格明朗活泼,速度轻快,节奏密集紧凑,16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短小的结构,易记的旋律锣鼓的气氛,让人们能充分的表达欢庆的愉悦心情。特别是采用了齐唱和轮唱的演唱形式,歌声产生了此起彼伏的效果,旋律简洁而不单调。

改编后的少儿合唱《花狸虎》,开始先用衬字引出一段欢快的旋律,其后穿插了衬字的伴唱和轮唱,在歌曲中间又插入了一段3度的离调,使之更具有色彩和层次感。

全曲轻快活泼,节奏紧凑,纯真的童声演唱形式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绣手绢(合成)03:04来自音乐飞扬歌词辑

《绣手绢》

《绣手绢》是一首轻松活泼的沧州民歌。它用人们熟识的孟姜女、八仙庆寿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绣在手绢上,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全曲风格轻快活泼,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承句是起句的变化递进,转句有些羽调式的转换,结束句增加了衬字的补充。音乐中的六度跳进形成沧州民歌的突出特点。

改编的女声四重唱《绣手绢》进行了重新填词,首先增加了一个由衬字组成的引子乐段,第一个乐段绣的“牡丹红”,寓意春。,第二个乐段绣的“荷花红”,寓意夏。开始的每两个声部采用轮唱形式。第三个乐段绣的“海棠红”,寓意秋,采用了43拍的旋律,轻盈而又动感。第四个乐段绣的“梅花红”,寓意冬。在“傲然迎寒冬”的乐句用了花腔的跳跃,使情绪更加昂扬。最后回归42拍,在欢快的节奏中结束。

·演唱:赵春伟、李庥勤

作者简介

常连祥,河北泊头人。毕业于河北师大音乐专业。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电视音乐研究会会员,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高级考官,沧州电视台主任编辑。客座于沧州师院。

自进行音乐创作以来,先后在《歌曲》、《词刊》、央视等省级以上发表、刊登并播放各类音乐作品余首(件),并被张也、刘斌、杜春梅等歌唱家演唱。部分作品被收入到《中国歌词作家作品选》、《施光南作品首》、《中外抒情独唱名曲选》(续集)及其它作品专辑。其中音乐艺术片《枣乡情》(主创)获全国“金牛奖;歌曲《闹春》、《我的北方》分获全国广播新歌征评、全国当代农民征歌创作奖;舞蹈音乐《晚霞新韵》获全国第十届群星奖金奖;杂技音乐《晃板》、《顶车定车》分别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和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戏剧音乐《纪晓岚》、《老嘎爷挡车》分别参加了河北省戏剧节并获奖;音乐故事《何满子》获中国音乐故事征评三等奖。

近年来,致力于本地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创作,

1
查看完整版本: 沧州民歌的传承与合唱改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