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遵义师范学院执文楼一间教室内,音乐与舞蹈学院教师韩林江正领着学生高唱红色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悠扬又富有节奏的声音最后形成磅礴气势。
可能你会认为这是一堂声乐课,实际上,这是由两位教师合作完成授课的遵义师范学院特色公选课《长征文化与长征精神专题》课堂上的常见现象。
遵义师范学院“长征课堂”《四渡赤水》将长征故事和红色音乐等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
“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课堂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闫杰以《四渡赤水》故事为教学内容,穿插红色歌曲合唱、红色诗词诵读和播放红色纪录片等形式,声情并茂地给学生分析四渡赤水战役经过、战略思想和长征精神。
“这堂课由两位老师共同将长征故事和红色音乐等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是我们对‘长征课堂’实践的一次探索和创新,把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结合,课堂效果反应很理想。”闫杰表示,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是这堂课的核心思想。
“很有新意,很有参与感,整堂课我都在认真听讲和思考,既了解了红军长征故事,同时也传唱了一首红色歌曲,诵读了一首红色诗词,让我理解了要为民族谋复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音乐与舞蹈学院级音乐学专业学生徐丽说。
“长征课堂”情景教学。
“我们开设了全校公选课‘长征文化与长征精神专题’,编写相应教材,每学期安排12名教师开12讲32个课时。”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李应建介绍,该课程包括“伟大长征铸就伟大精神”“红色诗词赏析创作”“长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等专题,讲授长征重大战役、红军将领智谋、英雄人物事迹等内容,突出长征的艰险、长征精神的现实价值和励志意义,在广大学生心中播下红色种子,增强“四个自信”。
“我们打破每学期授课的固定模式,灵活研发创新课程,依托红色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和实践调查,并进行数字化体验实践教学,让学生线上线下学习一体化。”李应建说。
据了解,该课程已成为遵义师范学院学生每学期的必抢课,并获得贵州省一流建设课程,录制为视频课程在“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网上学习。
“长征文化与长征精神专题”线上网络教学平台。
学院结合贵州以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为核心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以及红色文化育人传统,根据全日制师范类本科生优秀学生培养工作实际,制定《遵义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长征班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于今年秋季首期招生30名。“‘长征班’通过红色文化载体以及创新教育模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让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薪火相传,为贵州乃至西部培养新时代亟需的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人才,服务于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谢从高说。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长征班”教学实践活动暨走进革命遗址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践活动。
“我们对‘长征班’采取精英化教学,为新生配备导师,指导学生学习、规划和就业,设立奖学金,优先选派‘长征班’优秀学生前往重点师范类高校交流学习,并增加了竞争淘汰机制。”谢从高介绍,为“长征班”争取“推硕”名额将是该院重点工作之一。
据了解,今年,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校长征文化研究院共同申报了省级第二批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建成遵义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实践中心,升级改造了省级三维虚拟仿真思政实践体验中心,进一步开拓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新阵地。
遵义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实践中心。
此外,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学改革与育人融合推进方面也取得了新成效,先后获得省级一流课程2门,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专项项目8项、校级思政项目5项,该院牵头申报的教改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
贵州省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
“我院将持续推进思想政治‘标杆’建设和党建‘双带头’工作,进一步探索教学改革与红色文化育人的新路径,推动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落地落实。”李应建说,该院将按照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以“申硕”攻坚为契机,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积极申报国家级一流专业。
遵义师范学院联合遵义市各高校召开遵义市思政课集体备课研讨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一所具有光荣红色传统、鲜明红色印记和深厚红色情怀的百年学府,遵义师范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依托遵义丰厚历史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和优化以红色文化、长征精神为载体的“长征课堂”,充分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具有遵师特色的红色育人“名片”已深入人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凯
编辑何涛
二审杨韬
三审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