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上世纪70年代在瑶山演出,一般晚上较迟开场,因瑶族同胞收工回家吃晚饭后天已全黑,必须打着火把才能出门。从我们表演的平台往外张望,那真是一幅光彩夺目的画面——四面八方的山坳冒出的一条条小火龙,走着就汇聚成大火龙,延绵不断地向我们的场地涌动,壮观无比。”回想数十年前的演出情景,“连歌”人陈世菲记忆尤深。
“连歌”是指年成立的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团员们则自称为“连歌”人。在百里瑶山说起“连歌”,那是一段光辉岁月,更承载了一代代瑶山人的温暖记忆。
成立以来,一批批青春靓丽、能歌善舞、风华正茂的各族青年来到连南,他们以“乌兰牧骑”的形式活跃在百里瑶山,常常是大地作舞台、高山蓝天作布景、自带的汽灯作照明,为瑶寨壮乡汉村的群众送去艺术和欢乐;他们还把瑶山独特的艺术送出了大山,送到祖国各地和全世界,成为瑶族文化登上世界舞台的文化使者。
年12月是“连歌”成立60周年。回顾“连歌”一甲子的奋斗岁月,原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联原党组书记陈中秋夸赞,这是一颗光彩夺目,影响远远超出这个县、超出广东,多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瑶山明珠。
●南方日报记者黄津段灿通讯员黄宅裕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演出时瑶寨“像过节一样热闹”
年12月,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正式成立。次年,招收了一批演员,全团成员24人。
对于早期发展情况,“元老”级成员丘啟明印象深刻。他回忆,歌舞团成立初期,没有场地、没有专业练功场。“不过,大家都很理解。为了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大家都心甘情愿,不怕艰苦。”
当时住宿条件缺乏,大家住大宿舍,男士住楼下,女士住楼上;练功则去公园,排练就到电影院……大家克服了各种现实困难,推动了歌舞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年,瑶族同胞居住在高山上,除了购物外很少下山,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对外界资讯知之甚少。而为了创作出本土题材节目,“连歌”人深入瑶寨,近距离接触瑶族同胞的生活,学习长鼓舞、花鼓舞和刺绣,体验生活、积蓄素材、创编节目。
年3月,歌舞团首次到县内汉村、瑶寨巡回演出,节目以瑶族歌舞为主,历时3个月,受到瑶、汉、壮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到瑶山演出时,很多人更是举着火把步行十几里山路前来观看。“我们每到瑶寨演出,山上像过节一样热闹非凡。有些村寨还杀猪、煮酒招待我们,在物质十分缺乏的年代,瑶族同胞对我们的盛情可见一斑。”
年,歌舞团成员得到扩充,达到43人。这一年,该团创排了一台歌舞节目,首次走出瑶山,去到连山、连州(原连县)、阳山、乳源、曲江、翁源、新丰、从化等县市演出,历时3个月之久。此后,还应邀到广州,在广州市文化公园中心台和娱乐剧场连续演出1个多月。“我们外出巡演,由于节目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很受观众欢迎,场场都座无虚席。”丘啟明回忆。
“连歌”名声得到广泛传播
随着发展渐渐步入正轨,“连歌”名声渐渐得到广泛传播,专业程度广受肯定。
年5月,他们接到原省文化厅通知,前往广州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排练和演出。此次演出团由全省主要专业文艺团体组成,聚集了多名文艺战士,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演出。
“连歌”抽调了20多名演出人员参与集体排练和演出。“连歌”人江洁佳回忆,大家在排练演出时全神贯注、感情投入,排练效果明显,保证了演出质量。
陈崇德任舞蹈连四排排长。他回忆,四排负责整个节目演出的特技动作,如翻“斤斗”和耍花枪等任务。“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精神鼓舞下,我们舞蹈连四排出色完成了各项排练和演出任务,在总结庆功大会上,被评为‘四好标兵排’,受到演出团领导的嘉奖表彰。”
广东省排演的此次《东方红》一共演出了11个月,至年4月结束。
薪火相传成为文旅金字招牌
年,“幸福瑶山丽质连南”首届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开幕,吸引国内外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