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气管炎网站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课后服务昌乐县三个发力,不断提升课后
TUhjnbcbe - 2024/8/25 17:05:00

为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我市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

及上学期课后服务的实践经验,

分别制定了细致的课后服务课程,

现在的课后服务形式更丰富、

课程更多元、质量更优化,

课后服务参与率均有明显提升。

下面,让我们一起

来看看昌乐县的具体做法吧!

年,昌乐县以学校课后服务内涵质量提升为目标,以指导学校提供丰富的课后服务内容为重点,推动课后服务从“有”转“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全县50所中小学全部开展了课后服务,服务学生人,占在校生总数的99.23%。

一、以校为基,全力盘活课后服务资源

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开放学校所有教育教学资源。目前昌乐县97.6%的教职工参与课后服务工作,聘请43名校外专长人员,形成了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外专长人员为辅的师资队伍。在挖掘校内资源潜力的基础上,争取“引进来”,不断加强与文化、体育、科协、团委、工会、妇联等部门的协调对接,开展科技工作者、家长志愿者进校园等服务活动10余场;积极“走出去”,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二、以生为本,着力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一是构建以“作业+阅读”为主的基础育人课程。各校以学科为抓手,在组织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作业后,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导帮助,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时间。

二是开设以“社团”为依托的活动课程。目前,昌乐县共设立了余项活动课程,组建包含班级、年级、校级“三级社团”,涵盖了体育、艺术、实践探究、素质拓展、信息技术等课程,努力打造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三是设计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主题课程,每月一主题,师生全员参与。如方山小学开展“老少同欢乐童心暖夕阳”为主题的红领巾学雷锋志愿活动。

三、强化措施,努力健全课后服务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监督机制。新学期伊始,县教育和体育局召开机关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将课后服务纳入年教育重点工作。组织各督学责任区开展全覆盖督导,重点查看各校课后服务设施到位情况、工作方案制定、课程设计安排等,突出检查校园安全、疫情防控、师资配备等,确保各项工作安全有序。

二是健全家校共育机制,进一步提高“家长接送区”的建设标准,因地因校制宜,力争让每处“家长接送区”都彰显教育惠民服务的温度。

学校篇

昌乐县红河镇小学

昌乐县红河镇小学不断健全课后服务机制,完善课后服务课程设计,以作业辅导、体育健身、特色课程三个项目为切入点,开展“五育并举”课后服务活动,构建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一、“三个”到位,做优做强课后服务工作

制订《红河镇小学课后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按照“立足需求、服务社会、家长自愿、学生发展”的原则开展课后服务工作,从三个方面确保课后服务效果。

1.组织到位。学校成立了课后服务领导小组,从课后服务的编排到课后服务的巡查,都有专人负责;实行“班级课程、年级课程、校级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做到“定人、定时、定点”;实行备课审核制和行政巡课制,确保课程高质高效。

2.师资到位。课后作业辅导由语数英老师担任,社团老师一方面由具有专长的教师担任,另一方面聘请校外优质资源教师5名,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

3.评价到位。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六一艺术节、缤纷美术节、快乐体育节等,为师生提供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将学生的平时表现记录在评价手册上,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二、全力升级,开设助力学生成长的五育课程

为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将个性化课程分为年级个性课程和班级个性课程。年级课程力求一级一品牌,目前一年级的武术操、二年级的彩泥、三年级的经典诵读、四年级的快板、五年级的大鼓、六年级的篮球课程已经日渐成熟,形成品牌。班级课程则从“德、智、体、美、劳”五个领域展开,班班开设,周周安排。

1.“树人之德,诚毅宽雅”课程。开设《经典诵诗文》《红色教育》课程,将德育纳入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努力拓展德育渠道,培养学生“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品质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2.“启人之智,乐学睿思”课程。学校开发《趣猜字谜》《成语接龙》《绘本阅读》等,注重培养学生思考、辨析、判断、发明和创新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多元发展。

3.“强人之体,体健意坚”课程。学校运动健身类课程主要包括篮球、足球、乒乓球、啦啦操、花样跳绳、武术项目,打造“8分钟武术操+8分钟花样跳绳”特色课间,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4.“成人之美,通文达艺”课程。学校设立了泥塑、绘画、葫芦制作、剪纸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塑造“通文达艺”之人。

5.“立人之劳,躬行践履”课程。开设幸福耕读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到“幸福耕读园”参与劳作,学习蔬菜、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懂得珍惜粮食。

昌乐丹河小学

昌乐丹河小学以课后服务为依托,以“基础、共性、个性”相融合的方式,构建了“1+2+X”课程体系,积极推动“五育并举”落地,破解校内减负关。一、科学构建,有效实施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探索构建了“1+2+X”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即课后服务设置两课时,其中1课时用以完成学科作业,并安排教师跟进个性化辅导,切实抓好校内减负关;另1课时以周次设置2个共性课程,包括班队会主题活动和大阅读,在每周一、周四和周五时间段开展,学生全员参与,牢牢把准“立德树人”主基调,落实国家全民阅读工程;其余时段设置“X”选修课,包含艺术审美、体育运动、科学探究、劳动实践等素养拓展类,学校于学年初公布选修课程目录,学生根据兴趣和自身发展需要申报,学校根据学生意愿重新编班,再结合师资、场地进行统筹安排,旨在推动学生个性特长的培育与发展。

二、制度保障,筑牢根基

学校立足课程内容设置、是否申请参与、服务时间长短及课程考核评价、安全风险、事故应急等多维度进行系统思考,先后出台了课后服务家校衔接、申报审批、志愿者服务、安全管理等9项制度,构建了无缝闭环管理网格,以保障课后服务活动的有效推进和规范运行。

三、丰富资源,确保实效

学校立足学生、家长需求,搭建了以集成移动设备为硬件支持的智慧活动教室和创意制作开源硬件+3D打印设备为支持的Scratch编程创客教室,建成了数字化实验室、数字书法教室、无人机教室及非遗文化展室等,为课后服务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场地空间。同时,积极与社会资源衔接,引进了五老志愿者以及部分艺体、创客专业师资6人,确保了课后服务多元课程的有效开展。

昌乐行知实验学校

昌乐行知实验学校现有在校学生人,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开设课程16门,全力运行好“三项工程”,力求办好更有高度、更有精度、更有温度、更有力度的教育。

一、用心抓紧常规工程,贴心呵护学生身心健康

一是全力抓好学生作息。由于90%的学生为寄宿生,学校根据季节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灵活调整各项作息时间及课后服务时间,生活教师和任课教师联手打造温馨有序的生活学习环境,保障孩子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和运动时间。

二是全力提升餐厅服务质量。学校开放意见箱,广泛采纳来自学生、教师、家长的建议,调整食谱,丰富种类,添加“笑脸服务”“一对一服务”“爱心驿站”等暖心措施,让学生吃饱吃好吃安全。

三是加强课堂质量和双休日、节假日作业监管。设置“年级审查员”“学校督查员”,采用常规检查、定期检查和学校负责人不定期进行抽查的方式,做好监督和反馈。

二、悉心抓牢质量工程,潜心优化课后服务内容

学校延续原有“1+X”课程体系,将选修课与课后服务相结合。在课后服务内容的安排上,有便于提升学业质量的学科类课程,如“快乐语文”“趣味数学”“书法”等;有丰富知识储备的实践类课程,如“科学实验”“阅读金钥匙”“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劳动实践”等;也有发展特长的素养类课程,如篮球、羽毛球、爵士舞、中国画、葫芦丝等。

在师资配备上,学校采用“自聘+外聘”的方式;在课程选择上,学生采取“自主申报+统筹调配”的方式,以保障每项课程能精益求精。

课程评价方面,学校成立考察小组,现场查看每个项目的过程性材料,最终根据2:3:3:2的比例分为四档,纳入学校量化。

三、精心抓实素养工程,倾心打造课后服务育人体系

以学校为圆心,以家庭为半径,以社区为根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打造牢固的劳动教育基地圈。学校专门成立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研发委员会,开发了《行知学子劳动知识和技能培训手册》《今天你劳动了吗》《蔬菜种植》《西瓜嫁接》4门课程,学生利用每周一节劳动课进行理论学习,利用选修课和课后服务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昌乐县西湖小学

昌乐县西湖小学将阅读活动作为课后服务的重点内容,积极开发延伸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探索“阅读+”活动形式,真正让阅读“动起来”,让西湖校园成为书香校园。

一、在一、二年级开展“阅读+写画”活动

鉴于低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少、喜爱色彩丰富的图画,学校投放色彩鲜艳、字图结合的书籍供学生阅读,真正将“阅读+绘画”开展起来。一是指导学生画“书”,学生将自己读过的文章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二是开展“我画插图”、朗读、“我会讲故事”等活动,指导学生运用自身语言逻辑把故事讲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三、四年级开展“阅读+表演”活动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阅读的内容改写为剧本,招募演员、场务、编剧等人员。活动前,孩子们变废为宝,自己搜集、制作道具,并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排练和表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合作能力。此外还开展“我是小小作家”展评活动,学生们热情参与,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在五、六年级开展“阅读+习作”活动

开设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如何有效阅读、如何整理读书笔记,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我。通过“我说读后感”活动,师生欣赏优秀读后感例文,学生再将自身的阅读感受写下来,并脱稿讲述,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图书交换”跳蚤市场活动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图书交换”跳蚤市场活动,让书籍动起来,不仅提高书籍利用率,还培养孩子的理财和分享能力。在每个级部走廊尽头设置“图书漂流角”,既有学校推荐的名著,又有学生自带的书籍,“图书漂流角”成了学生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传递爱意的一大空间。

昌乐县古城小学

昌乐县古城小学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在原有艺体“第二课堂”基础上拓展升级,构建“和美器乐”“礼仪舞蹈”“艺术展演”三类课程,丰富多彩的艺体选修课,促进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助力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和美器乐”奏响课后主旋律

学校构建“和美”校园文化,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和美器乐”以陶笛和葫芦丝为主,奏响了课后服务的主旋律。

首先,立足音乐课堂,器乐学习常态化。低年级学生吹奏陶笛,中高年级学生学习葫芦丝,形成“班班有乐器,人人能吹奏”的学校特色。其次,依托课后服务时间,学习训练日常化。每周四、五课后服务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演奏学过的乐曲、学习新的曲目,让传统音乐弥漫整个校园。

二、“礼仪舞蹈”跳出礼仪新风尚

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学校开设“礼韵童舞”校本课程,将唐诗宋词、经典童谣、《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以唱念形式与舞蹈方式相结合。通过礼仪教育课程,培养古城学子彬彬有礼的气质,让学生在“仁义礼智信”的音乐舞蹈内容中,感知中华文明的精神,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三、“艺术平台”展出学习新风貌

学校定期举办艺术素养(合唱、器乐、古诗吟唱)展示活动,每场活动以级部或班级为单位,表演内容为本阶段所学习的陶笛、葫芦丝等曲目及“礼韵童舞”等内容。艺术平台的搭建,锻炼了学生的胆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一节节课堂,一件件作品,一次次实践,一场场演出……孩子们主动参与,用富有趣味的音乐作品和充满灵动的音乐形式展现着智慧、讴歌着生活、创想着未来……

昌乐县第二实验小学

昌乐县第二实验小学依托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和体育局等部门资源,开展“文艺名家助力教育双减”工程,以学校社团活动为载体,以文艺名家进校园的方式,创新课后服务新形式,打造高质量、专业化的精品课程。

一、聘请名师

目前学校开发包括科技类、体育类、艺术类、学科类等近百门选修课,开设了软笔书法、朗诵、泥塑、剪纸、曳步舞、大鼓、尤克里里、课本剧共8个社团,特聘请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张振华等8位名师任教,让孩子们不出校门就能受到专业指导,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

二、合理配备师生

本着“人人参与,人人收获”原则,学生在自愿报名的前提下,筛选出有一定基本功、兴趣浓厚的学生,先接受指导。学校为每个社团配备“1+N”名教师,尽快了解每一名孩子的基本情况,便于因材施教。“1”为一名主讲名师,“N”为一名对接教师和几名跟学教师。

三、配套后勤保障

学校设置专用教室,配备相关的器材,如大鼓、尤克里里、剪纸工具、泥塑材料、软笔书法练习包等,由专人负责,定期对所需器材进行添加、维护和保养,用专业的工具、专业的态度做好专业的事情。

四、搭建成果展示平台

学校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为学生量身打造校园艺术节、书法比赛、校园科技节、运动节等各种活动,搭建学生表现舞台,提供学生个性展示机会,展现课后服务的丰硕成果。

1
查看完整版本: 课后服务昌乐县三个发力,不断提升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