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蜈蚣
来源产地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的全草。气微,味淡。生于山坡、溪旁、荒地、路边草丛中及海边沙滩上。分布于中南、西南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5-9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别名金钮草、三荚草、散寒草、球子草、疟疾草、金牛草。
性味功效《中草药》
辛,平。发汗退热,消肿解*。可用于感冒发热,以及疟疾,痢疾,皮肤瘙痒,蛇虫咬伤等症。
《全国中草药汇编》
味辛性平,有发汗退热之功。疏风解表,清热利湿,止咳化痰,祛瘀消肿。用于伤风感冒,支气管炎,百日咳,疟疾,痢疾,肝炎,乳糜尿,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外用治蛇咬伤,皮肤瘙痒,疖肿。水蜈蚣水煎服可治感冒发热;水蜈蚣冲剂可治乳糜尿
《中华本草》
味辛;微苦;甘;性平。疏风解*;清热利湿;活血解*。主感冒发热头痛;急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疟疾;*疸;痢疾;乳糜尿;疮疡肿*;皮肤瘙痒;*蛇咬伤;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
归经肺;肝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捣汁;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段。干燥。筛去灰屑。
多年生草本,丛生。根茎带紫色,生须根。茎瘦长,秃净,高10~50厘米,三棱形,芳香。叶质软,狭线形,长短不一,长3~10厘米,宽1.5~3毫米,末端渐尖,下部带紫色,鞘状。头状花序,单生,卵形,绿色,长4~8毫米,稠密;总苞3片,叶状,连接穗下,长2~16厘米,往往外向开展;小穗极多数,长椭圆形,长约3毫米,成熟后全穗脱落;花颖4枚,呈舟状的卵形,脊无翼,具小刺,2列,相对排列于轴上,背浅绿色,先端尖,下部2枚具不发育花,中部1枚具发育花,上端的仅具雄蕊;花无被,雄蕊3,花丝细长丝状,药椭圆形;雌蕊1,花柱细长,与花丝等长,柱头二歧。瘦果呈稍压扁的倒卵形,褐色。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太极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