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在老年人中发病率甚高,约为老年人总数的10~15%,寒冷地区发病率较高。慢性患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易并发肺气肿、肺心病。因此,注意发挥中医药防治本病的优势,这对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和控制合并症的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咳、痰、喘是慢性气管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就大多数患者来说,痰是一个主要矛盾。从病机来讲,以虚为本,以痰为标,本虚标实是本病的主要特点。在治疗上,如何处理整体(肺脾肾炎)与局部(炎症)、本虚(正气虚弱)与标实(痰浊壅盛)的关系,通过多年的临床科研,初步认为,治咳治喘以治痰为先;治虚治本勿忘标和实。并应贯彻“防治感冒,控制感染,辨证施治,扶正固本”的治疗原则。临床实施这一原则时,既要全面考虑,又要突出重点,不要一下子全抓全治,主次不分。因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多具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各有其主要矛盾,临床应针对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急性发作期辨证分寒热
慢性气管炎患者因受凉、感冒或其他因素引起咳、痰、喘任何一项症状比平素增重一成以上者,称为急性发作期。临床表现以炎症征象较为突出,病情较急而重,属邪实阶段。此期的关键必须迅速控制感染,防止病势加重。针对这期病情的表现特点,按“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治疗重在祛邪,并应区分寒、热的不同而辨证用药。
急性发作期表现为寒证者,见咳嗽或气喘,痰稀白而量多,伴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舌苔薄白,脉浮滑。其病机为风寒或寒痰遏肺,肺失宣降,治应辛散肺寒,化痰利气。常用药如生麻*、桂枝或苏叶、干姜、细辛、紫菀、杏仁、陈皮、牡荆子、甘草等。切忌寒凉、敛肺之药,以免邪遏肺气,迁延不愈。
发作期表现为热证者,证见咳嗽或气喘,痰*粘稠,且不易咯出,伴见发热或微风寒,口渴,舌质红,苔薄*或*腻,脉浮滑数。其病机为风热或兼痰热犯肺,肺失宣肃,治宜辛凉清肺化痰。常用药如桑叶、杏仁、桔梗、连翘、薄荷、鱼腥草、*芩、浙贝、生甘草等。肺热重者,可酌加金荞麦根、七叶一枝花、天葵子等;咳甚痰多者,还可加用矮地茶、瓜子金等,以加强祛痰镇咳之效果。
2.慢性迁延期辨证分虚实
此期患者以病邪缠绵,症状反复,迁延不愈,功能紊乱,抗病力差为特点。证候表现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针对这些特点,应按“标本兼顾”的原则,治疗重在扶正祛邪。同时,还应根据肺、脾、肾的临床不同见证,进行辨证施治。
(1)肺虚咳痰证
咳声清朗,多为单声咳或间歇咳,白天多于夜晚,咯痰稀白,痰量20~50毫升/24小时,或伴见胸部憋闷,畏寒背冷,舌质淡红或偏淡,苔薄白,脉多见弦象。其病机为肺气不足,寒痰伏肺。治宜益气温肺,祛痰止咳。常用药如*芪、百部、紫菀、款冬、杏仁、法半夏、陈皮、天浆壳、矮地茶、牡荆子等。
(2)脾虚湿痰证
咳声重浊,多为连声咳,夜重日轻,咳粘液痰,痰量50毫升以上/24小时,兼见畏寒肢冷,大便稀软,舌质偏淡或胖,有齿印,舌苔白或白腻,脉多弦滑,体检可见有轻度或中度肺气肿征象,肺功能轻度或中度减损。其病机为脾气虚弱,湿痰犯肺。洽宜健脾燥湿,祛痰止咳。常用药如*参、白术、茯苓、甘草、法半夏、陈皮、白芥子、矮地茶、三脉叶马兰(红管药)、牡荆子、天浆壳等。阳虚寒象明显者,加干姜或桂枝。
(3)肾虚痰喘证
咳声喘沉或咳声嗄涩,多为阵咳,夜多于日,咯粘液痰或浆粘痰,痰量80~毫升以上/24小时,常伴有胸部憋闷,喉间痰鸣,喘息气促,动则加重,畏寒背冷,或兼见腰酸乏力,夜尿频或咳而遗尿,或尿后余沥,舌质淡或胖嫩,或舌质黯,舌边有瘀斑,舌苔白滑润,脉多沉细,或弦滑,两尺弱,体检有较明显的肺气肿征象,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或干湿罗音,肺功能明显减退,实验室检查,肾上腺皮质功能多低下。本证型多见于喘息型支气管炎,或合并中重度肺气肿的患者,其病机为肾不纳气,痰浊壅肺,气血瘀阻。治宜补肾纳气,化痰平喘,活血祛瘀。常用药如补骨脂、五味子、灵脾、沉香、苏子、椒目、葶苈子、牡荆子、青皮、桃仁、红花等。
本证者不仅痰浊壅盛,而且排痰不畅,极易痰郁化热(或称为继发感染),而兼见痰热证候,在用药时可酌情选用*芩、鱼腥草、桑白皮、鵝管石、十大功劳、野荞麦根、七叶一枝花、天葵子等。大便不畅者,可适当加用大*,达到腑气通肺气降,以提高平喘效果。临床治疗中,对肾虚痰喘的患者,采取纯攻纯补的方法都不适宜,纯攻则正气易伤,纯补则气壅更甚,只有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并举,虚实同治,方能取得疗效。
3.临床缓解期突出扶正固本
此期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病情暂时稳定,但机体抗病力差,病根尚未消除,容易复感外邪,而使临症复发或加重。因此,必须重视缓解期患者的治疗。朱丹溪说:“久病之症,未发宜扶正为主,已发以攻邪为主。”可见中医很早就注意到了缓解期治疗的重要意义。慢性气管炎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标症不突出,按“缓则治本”的原则,治疗的重点在于扶正固本,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以巩固疗效,减少或控制复发。
缓解期扶正固本一般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如体育锻炼、气功、针灸、药物等。“冬病夏治”是慢性气管炎患者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冬病夏治”可以减少或控制复发,甚至可望治愈。药物治疗,同样要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
如偏于肺脾气虚者,以益气补脾为主,常用方剂如玉屏风散、六君子汤加减;
偏于脾肾阳虚者,以健脾益气,补肾壮阳为主,方以右归丸、桂附八味丸、四君子汤加减;
偏于肺肾阴虚者,以滋养肺肾为主,方以七味都气丸、金水六君煎、六味地*丸加减。
必须提出,慢性气管炎缓解期,虽然以本虚为主,但病因有“宿根”,余邪不尽,稍遇气候骤变,极易引起病情反复。因此,服用扶正固本方药时,要适当配合祛痰利气和防治感冒的有效方药,以减少反复,保证缓解期治疗方法的正常进行,有利于提高扶正固本的预期效果。
作者:洪广祥(江西中医学院)
慢性支气管炎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在慢性病程中,往往因气候变化,呼吸道感染,气体刺激等因素,促使反复急性发作。临床主要症状是咳嗽、气喘、痰多,部分病人可出现带有哮鸣的气急。在长期反复发作,病情逐渐加重时,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因呼吸功能不足而出现气急、紫绀,并发肺原性心脏病。
治疗本病,我主张在肺治实,在肾治虚。发作时以祛邪为主,缓解时宗固本之旨。治肺以三拗汤、小青龙加石膏汤,治肾用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当本病在急性发作期间,病程较久,体质虚弱者,每多采用虛实兼顾,温凉并用,方用三拗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药如麻*9克,杏仁12克,炙甘草9克,野荞麦根30克,鱼腥草30克,半夏12克,当归12克,熟地15克,茯苓30克,苏子15克,化橘红6克,枇杷叶20克。
若伴有呕恶清稀水饮者,加白术15克,桂杖9克或细辛4克(后入),干姜4克;
咳痰粘稠,咯之不易者,加风化硝12克(分冲),白螺丝壳30克,鲜竹沥20克(温服);
痰中带血丝者,加茜草根30克,侧柏叶15克,藕节20克,黛蛤散20克(包煎),鲜茅根30克;
咳痰*浊或腥臭者,加白芥子9克,萊菔子12克(炒);
兼有胸痛者,加米仁根30克,桃仁15克,红藤30克,冬瓜子15克;
咽痒干咳者,加生石膏30克(打、先煎);
喉间伴哮鸣音者,加细辛4克(后入),白术20克,地龙12克;
阵发性剧咳者,加天竺子15克,百部15克,生石膏30克(打、先煎),炙冬花15克,蜂蜜1茶匙(冲服);
咳而上气,胸膺痞满者,加旋复花15克,代赭石30克,潞*參20~30克,白果20克(去壳);
平时行动气急者,加人参、蛤蚧等药,研粉吞服,每日5克,或人参5克,麦冬20克,五味子9克,煎服,或用人参5克煎汤送服胎盘粉5克,日服1剂,或人参5克煎服与核桃肉30克(炒)同服,每日1剂;
如久病气急伴有紫绀并发肺心病者,当加人参5克(另煎汁、冲),麦冬20克,熟附子12克,细辛5克,五味子9克等。
以上所选药物,按辨证要求,酌情改变上列基本处方。
曾治王×,女,69岁。咳嗽1年余,喉间哮鸣,呼吸有声,发作气急喘息,昼轻夜剧,难以平卧,胸脘窒闷,两胁胀痛,胃纳不佳,口干而不喜饮,曾服中药及静滴先锋霉素等治疗,无明显好转,时值寒冬,证情加剧,苔白腻,脉弦滑。宿饮内留,复感寒邪,肺气壅滞,宣肃失司,进小青龙汤加石膏蠲饮止咳。服药7剂咳嗽渐减,但仍胸闷胁胀气急,痰白量少,咳出不畅,苔脉如前。虽年老体弱,然壅滞之邪不去,倚卧喘息难平,乃予三拗汤合葶苈子、白芥子等祛邪治实,金水六君煎法固本治虚。药用净麻*9克,射干9克,杏仁12克,葶苈子30克,白芥子9克,半夏12克,化橘红4克,生石膏30克(打、先煎),当归12克,熟地30克,炙甘草9克。此方服7剂后,喘息已平,胸胁闷痛好转,胃纳增加,咳嗽尚未消除,邪势衰其大半,余蕴尚未清除,再予原方加白术15克,旋复花15克,沉香片4克(后入),百部15克,车前子30克(包),细辛4克(后下)。调治3周,证渐缓解。
另外,本病必须重视缓解期的预防措施,增强自身抗病能力,控制病情进展是本病的治疗关键。除服药以外还须适当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散步,同时锻炼呼吸功能。
作者:徐嵩年(上海医院)
慢性支气管炎好发于冬春两季。本病可分为两期六型。急性期是由于外感新邪,引发宿疾而致,治疗以宣肺散邪为主;缓解期乃脏腑功能虚弱不足而成,治疗以补益为佳。
1.急性期
急性期分为寒型、热型、寒热夹杂型。
若证见咳嗽气紧,痰白如泡沫或稠粘,畏寒不发热,舌质淡、苔白,脉细弱为寒型,治以温肺化饮,药用南沙参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4克,姜半夏15克,麻*4克,杏仁10克,甘草3克,苏叶9克。
若证见咳嗽气紧,痰*或*稠,恶寒发热或热重,舌质红、苔*,脉滑数属热型,治宜清肺化痰,药用北沙参15克,野菊花15克,鱼腥草25克,蒲公英30克,生石膏(先煎)30克,瓜蒌皮18克,前胡15克,象贝15克,杏仁12克,甘草2克。
若证见咳嗽气紧,痰色*白相兼,畏寒低热,舌淡红、苔薄白或见*,脉滑或稍数属寒热夹杂型,治宜宣肺化痰,清热散寒,药用北沙参15克,苏子10克,前胡15克,姜半夏15克,银花20克,麻*4克,杏仁10克,甘草2克,紫菀15克,款冬花10克。在辨证上要抓住舌苔、痰色、发热这三大要素,才能执简驭繁。在急性期中,若外邪一祛,热势一退,咳嗽减少,则可投补益肺气之品,方选六君子汤加杏仁、紫菀、冬花,以固其本,扶正祛邪。
2.缓解期
缓解期,即以无寒热,轻咳嗽,痰少色白,无外感症状,呈现本虚为特征,治疗一般多用补益肺肾为主。
若证见轻咳,气短,痰少色白,形寒肢冷,舌淡胖少苔,脉虚缓,属肺气虚型,治宜补益肺气,药用*参20克,*芪20克,紫菀15克,杏仁10克,炙五味子8克,川贝6克,生甘草4克,煅牡蛎(先煎)20克。
若见潮热,干咳气短,舌质嫩红、苔少,脉细稍数,属肺阴虚型,治宜养阴润肺,药用北沙参18克,麦冬15克,紫菀10克,瓜蒌皮15克,川石斛15克,白薇15克,杏仁10克,枇杷叶(包)10克,甘草3克。
上2型中若兼见纳谷不香,大便溏泄,四肢乏力,此为脾虚,可酌加淮山药、扁豆、谷麦芽、荷叶之类。
若形寒肢冷,咳嗽气喘,痰白,腰腿酸软,夜间多尿,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属肺肾阳虚型,治宜温补肺肾,药用*参25克,白术10克,半夏15克,茯苓15克,锁阳20克,苁蓉15克,仙灵脾25克,肉桂3克。
缓解期的治疗较发作期更为重要,应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一般我用红参6克,锁阳20克,甜苁蓉20克,巴戟肉20克,茯苓20克,生熟地各30克,淮山药30克,紫菀20克,冬花20克,百部20克,沙参40克,山萸肉10克,五味子10克,丹参30克,川象贝各10克,杏仁10克。浓煎,加蜜50克收膏,嘱患者常服,疗效颇佳。
作者:钟一棠(医院)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颇多,亦为难治病之一。初病多由感寒而致,由于失治或误治,逐渐形成慢性证候。临床常见的症状有:久嗽不已,或间断咳嗽,痰多脉滑,舌苔白腻,甚则喘咳憋气等。本病在初期阶段,特点为秋冬发作,春夏症状逐渐消失。如果本病发展到后期,不但秋冬比以前严重,盛夏亦难免发作,并且咳嗽加憋气。在患病过程中,感冒常为诱发的原因。因此,预防感冒为减少复发的关键。根据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理论,说明本病的病位在肺,但与中焦脾湿生痰有关。急性病多实多热,慢性病多虚多寒,慢性支气管炎多属于虚寒证,间或有热证者,则为本寒标热,热在上焦而中焦仍为虚寒。治宜温补脾肺,化湿祛痰。方以加味*芽汤为主,代表药物如干姜、茯苓、*參、炙甘草、陈皮、杏仁等。
病处秋冬者,根据肺合皮毛之理,无论有无外感症状,略配宣散之苏叶、银花等,有助于症状的减轻;
湿痰多者,加半夏、橘红;
若兼肺热者,加石膏、*芩;
阴虚者,加麦冬、阿胶;
喘重于咳者,可根据寒热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或麻杏甘石汤;
肾不纳气者,加肉桂、附子;
顽咳不止者,可临时加入米壳敛肺止咳;
若兼肺心病者,可与当归补血汤、桂枝甘草汤合用。
作者:高体三(河南中医学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