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呼吸道感染是致病微生物侵入呼吸道并进行繁殖导致的疾病,根据其部位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前者包括鼻炎、咽炎和喉炎,后者包括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一般是由呼吸道致病菌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以及呼吸道病*,如流感病*等所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疾病分类
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为上感,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炎症的总称。包括一组疾病,如普通感冒、病*性咽炎、喉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多呈自限性,但发病率较高,一般冬春季发病率较高。
下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指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下呼吸道、肺泡等肺部结构,从而引起一些炎症改变。包括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一般为发热、咳嗽、气急、咳痰等症状,一般季节交替和冬季、春季发病。
病因
呼吸道感染是由一系列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的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等呼吸道结构,从而引起呼吸道炎症反应的改变。密切接触传染源和易感人群好发,机体免疫力低下、天气、环境等因素可诱发。
主要病因
微生物感染: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于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的呼吸道,继而引起一系列呼吸道症状。所以微生物感染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患者病情的轻重也与微生物的*力有关系。
机体免疫力的下降:普通型的呼吸道感染并不会引起严重的呼吸症状,但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会表现出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所以机体免疫力低,受凉、疲劳的患者更易受到微生物感染。
流行病学:呼吸道感染在我国为常见病,发病不分年龄和性别,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较多。
传播途径
因微生物感染导致的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性的,具有一定的传染性,通过飞沫、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
密切接触传染源:呼吸道感染是一类传染性的疾病,一般通过空气及飞沫传播,故在呼吸道感染密集的人群,相邻的人群就会更易感染疾病。
易感人群: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会更易感染呼吸道疾病。
诱发因素:机体免疫力低下。天气、环境因素:有受凉、淋雨等的患者更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
典型症状
1.畏寒、高热、全身不适:炎症反应导致的致热源的堆积,机体调定点的变化,引起畏寒和发热等症状。早期呼吸道感染可有畏寒、发热、鼻塞、流鼻涕、咽喉痛、全身乏力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2.打喷嚏、流鼻涕、咽喉痛:通常起病急,常表现为鼻黏膜充血和分泌物增多。炎症逐渐发展到气管、支气管、肺泡等部位引起咳嗽、咳痰、哮鸣、气急等呼吸症状。
3.刺激性咳嗽:是炎性介质在支气管、细支气管分泌增多,刺激气管纤毛运动,促进异物的排出。
4.黏液性脓痰:发生于炎症反应较为严重时,可合并化脓性细菌的感染,分泌在支气管近端,患者咳嗽会大量排出脓痰。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引起大量炎症反应的产生,会引起呼吸困难,或持久的呼吸困难导致肺源性心脏病,肺性脑病等症状。
预防措施
(一)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用自来水和肥皂洗手,接触和护理病人后要用消*溶液洗手。
(二)饮水卫生:喝开水不喝生水。
(三)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或苍蝇爬过的食物,不吃病人吃剩下的食物,不生吃毛蚶、泥螺、小*蟹等海产、水产品,生吃瓜果要洗烫和消*。
(四)环境卫生: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加强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保护水源;大力杀灭苍蝇、蟑螂。
(五)预防接种: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接种相关疫苗,如甲肝疫苗、脊灰疫苗等。
控制措施
(一)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开展疫情报告,并开展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
(二)控制传染源,及早隔离、治疗患者。隔离期应至临床症状消失,连续2次粪检阴性者或隔离至规定期限方可解除隔离。
(三)切断传播途径为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教,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消灭苍蝇。
(四)保护易感者,通过对易感者接种相应疫苗,可有效预防易感人群感染相应疾病。
编辑:阮陈莹
审核:朱露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