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气管炎网站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足三里穴zuacutesnl
TUhjnbcbe - 2021/1/5 12:31:00

足三里穴

1拼音

zúsānlǐ

2英文参考

ZúsānlǐST36[中国针灸学词典]

zúsānlǐ[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S36[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ST36[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3概述穴位足三里汉语拼音Zusanli罗马拼音Tsusanli美国英译名WalkingThreeMiles各国代号中国ST36日本36法国莫兰特氏E36富耶氏E36德国M36英国S36美国St36

足三里为经穴名(ZúsānlǐST36)[1]。出《*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邪、下三里、下陵、三里。《*帝内经灵枢·本输》原名三里、下陵。《圣济总录》名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1]。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的合穴,五行属土;胃的下合穴[1][2]。足即下肢,三里即三寸,穴在膝下3寸,故名足三里[1]。足三里主治范围相当广泛,尤其对于胃病、肠腑病、经脉病及与胃有关的脏腑组织病变具有良好的疗效。主治胃痛,胃脘疼痛,胃中寒,呕吐,恶心,呃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痉挛,胃下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噎膈,小儿厌食,辅助胃镜检查,腹痛,腹胀,肠鸣,肠痈,肠炎,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疳积,小腹坚,小肠疝气,少腹肿痛,肠梗阻,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惊痫,心烦,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癫狂,妄笑,头痛,神经性头痛,失眠,眩晕,癫痫,面神经麻痹,中风,偏瘫,口,脚气,水肿,下肢痿痹,下肢不遂,四肢肿胀,心悸,气短,虚劳羸瘦,口苦无味,恶心呕吐,纳呆,噎嗝吐血,头晕,惊悸怔忡,胸胁满痛,不寐,咳嗽,痰饮,痰多,喘息,气喘,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咯血,虚劳,疟疾,热病,小便不利,遗尿,疝气,目不明,眼目诸疾,诸虚,耳聋,颔痛,喉痹,颈项肿痛,脱肛,妇人脏躁,血晕,子痫,妊娠恶阻,乳痈,赤白带下,痛经,产后腰痛,产后血晕,产后腹痛,带下,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阳萎,遗精,肾炎,膀胱炎,疔疮痈疽,瘾疹,寒湿脚气,膝痛,下肢瘘蹙,足胫酸痛,下肢瘫痪,下肢痹痛,下肢麻痹,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坐骨神经痛,膝胫酸痛,肝炎,休克,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病,白细胞减少症,怔忡,*疸,胆囊炎,阑尾炎,耳鸣,疔疖,荨麻疹,脏气虚惫,贫血,风湿热小儿麻痹,口腔疾患等。

4足三里的别名

下陵(《*帝内经灵枢·本输》),三里(《*帝内经素问·针解》),*邪(《备急千金要方》),下三里(《针灸集成》)。

5出处

《*帝内经素问·针解》: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6特异性

足阳明胃经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胃之下合穴。

7穴名解

足即下肢,三里即三寸,穴在膝下3寸,故名足三里[1]。

足,指人及动物行走的器官,由跗、足蹠、趾三部组成,俗称为脚。三,数名。里,邑、居,集会通达之意。三里,指长度及人身上中下三部之里。以其与外膝眼的距离长度及通乎三焦之里而言。《*帝内经素问·针解》:“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帝内经灵枢·本输》:“入于下陵,下陵者,膝下三寸,胻外三里也。”杨上善曰:“人膝如陵。陵下三寸,一寸为一里也。”《*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刺天容者无过一里。”杨上善亦曰:“一里,一寸也。”又与手阳明之三里上下相应,对三焦在里诸病无所不包,可以互观。《*帝内经素问》:“天枢以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本穴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足以谓之“三里”。古“理”与“里”通。本穴在下肢,故名“足三里”,示别于手三里也。[3]

8所属部位

小腿[4]

9足三里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2][5]。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3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正坐或仰卧取穴[1]。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6]。

足三里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足三里穴的位置

足三里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足三里穴的位置(肌肉)

足三里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10足三里穴的取法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3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正坐或仰卧取穴[1]。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以本人手四指相并,示指上缘置于犊鼻处,中指中节水平直下4横指(一夫法)处取穴[7]。

正坐屈膝位,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一夫(3寸),距离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取穴。或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处是穴。

外膝眼(犊鼻)直下一夫[1]

快速取穴:站位弯腰,同侧手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四指向下,中指指尖处即是[8]。

11足三里穴穴位解剖

足三里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长伸肌→小腿骨间膜。有胫前动、静脉。分布着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针经皮肤,皮下组织,进入胫骨前肌及其深面的长伸肌。支配胫骨前肌和长、趾长伸肌。

11.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1]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5]。

11.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布;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经过并分布[5]。

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分支,深层正当腓深神经;并有胫前动、静脉通过[6]。

12足三里的功效与作用

足三里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的作用。

足三里有理脾胃、调气血、补虚乏、泻胃热、防病保健的作用[1]。

《内经·海论》:“胃者水谷之海,其输在气街,下至三里。”依此推之,气街以下,至于三里,统为胃之俞穴。华元化谓:三里主治五痨、羸瘦、亡阳、虚乏、胸瘀血、乳痈等症。秦承祖谓:诸症皆治,但以治胃为主。据此可知本穴功能,不仅行于腹部,而兼治全身上中下也。《*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阳有阴疾者,取之下陵三里。”

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足三里是本经的合穴,又是胃腑下合穴,可健脾和胃、运化水湿,主治脾胃病和水湿为患,故有“肚腹三里留”之说[7]。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阳明经多气多血,故足三里穴可补益气血,治疗气血亏虚引起的各种虚证[7]。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足阳明经合穴配五行属土,补之可培土生金、健脾益肺、化痰止咳,治疗虚证咳喘[7]。

“治痿独取阳明”,足三里穴是治疗下肢痿痹的主穴[7]。

脾胃为后天之本,后天强健,气血旺盛,阴阳调和,足三里可强身健体、预防疾病[7]。

13足三里穴主治病证

足三里穴应用广泛,为全身强壮要穴[5],针灸按摩可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亦为消化系统常用要穴。

足三里穴主治胃痛,胃脘疼痛,胃中寒,呕吐,恶心,呃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痉挛,胃下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噎膈,小儿厌食,辅助胃镜检查,腹痛,腹胀,肠鸣,肠痈,肠炎,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疳积,小腹坚,小肠疝气,少腹肿痛,肠梗阻,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惊痫,心烦,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癫狂,妄笑,头痛,神经性头痛,失眠,眩晕,癫痫,面神经麻痹,中风,偏瘫,口,脚气,水肿,下肢痿痹,下肢不遂,四肢肿胀,心悸,气短,虚劳羸瘦,口苦无味,恶心呕吐,纳呆,噎嗝吐血,头晕,惊悸怔忡,胸胁满痛,不寐,咳嗽,痰饮,痰多,喘息,气喘,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咯血,虚劳,疟疾,热病,小便不利,遗尿,疝气,目不明,眼目诸疾,诸虚,耳聋,颔痛,喉痹,颈项肿痛,脱肛,妇人脏躁,血晕,子痫,妊娠恶阻,乳痈,赤白带下,痛经,产后腰痛,产后血晕,产后腹痛,带下,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阳萎,遗精,肾炎,膀胱炎,疔疮痈疽,瘾疹,寒湿脚气,膝痛,下肢瘘蹙,足胫酸痛,下肢瘫痪,下肢痹痛,下肢麻痹,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坐骨神经痛,膝胫酸痛,肝炎,休克,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病,白细胞减少症,怔忡,*疸,胆囊炎,阑尾炎,耳鸣,疔疖,荨麻疹,脏气虚惫,贫血,风湿热小儿麻痹,口腔疾患等。

足三里穴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5]。

足三里主治脾胃、心神、胸肺、少腹、下肢等疾患:如脘腹胀满、口苦无味、恶心呕吐、纳呆、胃脘疼痛、噎嗝吐血、四肢肿胀、便秘、头晕、心烦、惊悸怔忡、胸胁满痛、癫狂、惊痫、不寐、中风、咳嗽、痰饮、喘息、虚劳、咯血、疟疾、热病、小便不利、遗尿、疝气、眼目诸疾、诸虚、耳聋、颔痛、喉痹、颈项肿痛、脱肛、妇人脏躁、血晕、子痫、妊娠恶阻、赤白带下、痛经、产后腰痛、疔疮痈疽、瘾疹、寒湿脚气、膝痛、下肢瘘蹙、足胫酸痛等。凡真气不足、脏器虚惫、五劳七损、羸瘦虚乏等症皆治[1]。

现代又多用以足三里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肝炎、急性胰腺炎、休克、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癫痫、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动脉硬化、支气管哮喘、白细胞减少症、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1]。

足三里主治胃痛,恶心,呕吐,呃逆,噎膈,纳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乳痈,目疾,喉痹,头痛,失眠,眩晕,心悸,怔忡,气喘,虚劳,*疸,水肿,癫痫,下肢痹痛、瘫痪或麻痹,脚气;以及急慢性胃肠炎,溃疡病,胰腺炎,胆囊炎,阑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并有强壮作用[6]。

足三里主治胃脘痛,胃中寒,呕吐,呃逆,消化不良,疳疾;腹胀,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肠痈;咳嗽,气喘,痰多,气短;失眠,癫狂,妄笑,脏躁,心悸;遗尿,小便不利,水肿;产后血晕,产后腹痛,带下,妊娠恶阻,子痫;头晕,目不明,耳聋,耳鸣,口;疔疖,荨麻疹;中风偏瘫,下肢痿痹,膝胫酸痛,脚气,乳痈;脏气虚惫,虚劳羸瘦,小腹坚,*疸,小肠疝气,少腹肿痛,噎膈。

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胃肠炎,胃痉挛,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肠炎,痢疾,急慢性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肝炎,消化不良,小儿厌食,辅助胃镜检查;

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贫血,风湿热;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遗尿,阳萎,遗精;

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失眠,神经衰弱,小儿麻痹,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病,癫痫;

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疾,口腔疾患,耳聋,耳鸣。

14刺灸法14.1刺法

直刺1~2寸[5][7],局部有酸胀感[7]。

针尖略向下斜刺,其针感可沿足阳明胃经下行至足踝、足跗和足趾[7];针尖略向上斜刺,部分针感可沿足阳明胃经逐渐循股上行至股部和腹部[7];

—般直刺0.8~1.2寸。系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回阳九针穴之一[1]。

直刺1~1.5寸[6]。

直刺0.5~1.5寸,针感向下肤放散;

针尖略向上斜刺,在不断捻转运针之时,针感可沿胃经逐渐循股走至髀关、归来、天枢等穴,少数走向胃腑、剑突处;

理气止痛可用龙虎交战法;

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14.2灸法

可灸[1][5]。

强壮保健常用温和灸或化脓灸[7]。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30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5~10壮,艾条灸10~20分钟。

强身保健可采用化脓灸,每年1次,或累计灸数百壮或温灸至皮肤稍见红晕为度,每日1次,每月20次,有时亦可采用药物天灸。

注意:小儿忌灸足三里[7]。

15足三里穴的配伍

足三里配天枢、三阴交、肾俞、行间,有调理肝脾,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月经过多,心悸。

足三里配曲池、丰隆、三阴交,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头晕目眩。

足三里配梁丘、期门、内关、肩井,有清泻血热,疏肝理气,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乳痈。

足三里配上巨虚、三阴交、切口两旁俞穴,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用于胃次全切除术。

足三里配阳陵泉、行间,有理脾胃,化湿浊、疏肝胆,清湿热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性肝炎。

足三里配百会、中脘,治气虚下陷[7]。

足三里配中脘、阳陵泉,治胃痛[7]。

足三里配内关、中脘,有和胃降逆,宽中利气的作用,治胃脘痛、反胃呕吐[7]。

足三里配天枢、气海,治慢性腹泻[7]。

足三里配脾俞、气海、肾俞,有温阳散寒,调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虚慢性腹泻。

足三里配天枢,治泄泻[7]。

足三里配风池,治头昏[7]。

足三里配冲阳、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肝肾、濡润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足三里配环跳、风市,治下肢麻木[7]。

足三里配关元,施以化脓灸、隔物灸、药物天灸等至皮肤红晕,有增强体质的作用[7]。

16特效按摩

每天用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长期坚持,可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益寿延年[8]。

肝气旺于春,故应以养肝为主。气血生化有赖于脾胃,故养肝先健脾,可每天按摩足三里10~30分钟,也可艾灸[8]。

夏季火旺,与心功能相符,故应养心安神,可每天按摩足三里穴10~15分钟,也可艾灸[8]。

17文献摘要

《*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帝内经灵枢·四时气》: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帝内经灵枢》: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

,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

《外台秘要》: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阁,以三里下气。

《针灸甲乙经》:阳厥凄凄而寒,少腹坚,头痛,胫股腹痛,消中,小便不利,善呕,三里主之。狂歌妄言,怒,恶人与火,骂詈,三里主之。痓,身反折,口噤,喉痹不能言,三里主之。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水肿胀,皮肿,三里主之。肠中寒,胀满善噫,闻食臭,胃气不足,肠鸣腹痛泄,食不化,心下胀,三里主之。霍乱遗矢,三里主之。阴气不足,热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狂言,三里主之。胸中瘀血,胸胁支满,膈痛不能久立,膝痿寒,三里主之。乳痈有热,三里主之。

《针灸大成》:主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气虚惫,真气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气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肠气,水气蛊*,*击,痃癖,四肢满,膝胻酸痛,目不明,产妇血晕。

《四总穴》:肚腹三里留。

《通玄指要赋》:三里却五劳之羸瘦;痹肾败,取足阳明之上。

《玉龙赋》:心悸虚烦,刺三里。

18研究进展18.1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针刺足三里,使白细胞的总数升高,红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均升高,嗜酸性白细胞减少、血沉加快;血内乳酸、丙酮酸含量升高,转氨酶活性增加[1]。

18.2对循环系统影响

补法使心率减慢,泻法则加快;轻刺激使血管扩张,重刺激使血管收缩[1]。

18.3对呼吸系统影响

使通气量、肺活量增加,在病理情况下,可使呼、吸气阶段的气道阻力降低[1]。

18.4对消化系统影响

可改善胃肠的蠕动,使胃蠕动减弱者加强,反之则减弱;能使健康人味觉阈值升高,唾液淀粉酶含量升高。另可使大网膜对胃肠溃疡有修复作用[1]。

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针刺入及家兔的“足三里”,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u/mL,兔增加62.1u/mL,两者均在针后12h增加最明显。另有实验针刺足三里,发现正常人或萎缩性胃窦炎患者的胃泌素增加,正常人组为空腹对照组的2.08倍,萎缩性胃窦炎组为对照组的1.65倍,两者和针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经实验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对胃肠运动影响的传人途径以躯体神经为主,但不排除血管及其周围神经结构的参与,交感传出纤维是针刺引起胃蠕动变化的重要作用途径。也有报道认为足三里的传人冲动是通过躯体神经和血管壁神经丛两条道路传入的。[7]

针刺对健康者的胃蠕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随机体功能状态不同,针刺反应胃功能也不同。从胃电图也显示出双向调整作用。针刺例健康者的足三里穴,以观察其胃的张力、胃蠕动频率、胃的排空时间等,所得结果是,机体的功能状态不同,针刺反应也不同,是一种双向调整作用。已从正常与某些患者,在针刺足三里穴时,胃电的变化中得到证实。当针刺足三里时,胃电频率和振幅均有双向的调整作用。

针刺足三里,治疗消化系统病时,针刺对胃酸和胃蛋白酶有调整作用,原来水平高者,针刺后降低,而低者则升高,对营养不良患者低于正常的胃总酸、游离酸、胃蛋白酶、脂肪酶等指标,针刺后可恢复正常。

对肠功能的影响80例便秘患者,针刺后顺利排便;对腹泻患者有止泻作用。

18.5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40名健康男女青年,针刺足三里时,安静肺通量比针前增加24.9%,耗氧量增强22.8%。

18.6对防卫系统影响

本穴等灸具有抗炎性渗出作用,对各种特异性抗体或非特异性抗体,都具加速其产生并提高效价的效应,并在T细胞的免疫上起到调整作用[1]。

针刺足三里可以促进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的提高。对免疫蛋白中的IgG、IgA有一定影响。能提高补体C3DHA值,从而控制发病。

配三阴交,温针治疗例,因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治疗6天后,白细胞升高的有效率为73.6%。

18.7对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的影响

针刺足三里对内分泌功能有一定影响,如有报道显示,用电针刺激健康人足三里可引起唾液淀粉酶含量显著增加。动物实验证明,连续7d针刺“足三里”等穴,静脉注射I,动物甲状腺对I的摄取明显降低,表现为抑制对I吸收的作用。针刺足三里对血糖有调节作用,正常人服用大量糖后针刺足三里,获得的耐糖曲线有三种:原来水平高者,显著下降;原水平低者,略升高;少数无变化。对休克患者,针后20min,血糖升高明显;对糖尿病患者,针刺足三里能显著降低血糖。[7]

对例健康者针刺足三里穴,引起唾液淀粉酶含量显著增加。亦有实验表明,针刺足三里,当拇指向前捻转时,唾液淀粉酶含量骤然增加,拇指向后则降低。

18.8对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

针刺足三里对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促进作用,如动物针刺“足三里”、“肾俞”等穴后,尿中17-酮类固醇含量明显增高,肾上腺皮质变厚,细胞体积增大,腺体重量增加。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可看到肾上腺皮质内的抗坏血酸、胆固醇和琥珀酸脱氢酶的活力增强。[7]

18.9镇痛作用

多数人认为针刺足三里可提高痛阈,也可增加脑5-羟色胺(5-HT)总量的转换率,而加强针刺镇痛效果。有报道显示,电针“足三里”可使中缝大核内缝一脊神经元激活,而对其伤害性反应发生抑制,与电针前对照相比自发放电增加,伤害性反应下降。另外,也有通过家兔血小板细胞化学和外周粒细胞化学的研究,观察血小板或外周粒细胞中5-HT、非特异性酯酶等变化,针刺“足三里”,使痛阈显著提高者,同时也观察到非特异性酯酶、酸性磷酸酯、腺苷三磷酸酶、单胺氧化酶及5-HT等单胺物质含量都显著提高(P0.01),因此,实验也反应出中枢神经系统的5-HT的变化与针灸镇痛有关。[7]

18.10调整铜锌失调

艾灸足三里,能调整老年人血中高铜与低锌。

18.11对肠胃功能的影响

①从大鼠、豚鼠、兔等动物的实验中可以看出针刺兔的“足三里穴”,对小肠的运动以减弱为主,亦有部分动物表现先减弱后增强。并从另一实验中得到,当轻捻转与留针时,小肠运动以增强为主,重捻则运动减弱。

②对兔小肠消化间期综合肌电有明显影响,可使小肠电周期缩短,III相时程延长,即小肠分节运动周期缩短,每一次蠕动持续时间延长,有助于小肠对食糜的消化。

③对引起肠运动效应的传导途径研究中得知,除神经的传导外,还有动脉壁上的一些结构参与,其中平滑肌的传导很可能参与这一效应。

④有镇呕效应,表现为呕吐的症状持续时间缩短。镇呕吐的机理,是通过迷走神经,当切断迷走神经后,电针镇呕吐的效应就消失。

18.11.1对大鼠胃酸分泌有调整作用

调整的机理可能是电针能引起鼠内啡呔含量增加,而使胃酸排出量增加。当切除迷走神经支配时,并不影响针刺对胃酸分泌的调整作用。从另一实验也证实了电针“足三里”对胃酸的分泌有调整作用,当造成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时,针刺“足三里”穴能抑制胃酸分泌,对应激性溃疡起保护性的作用。

18.11.2对大鼠胰蛋白酶的影响

当针“足三里”时,能明显降低大鼠胰蛋白浓度及排出量,即抑制胰酶分泌。对胰腺有保护性作用。这也许是针刺治疗急性胰腺以得良好效果的机理。

镇痛机理据报道针刺大鼠“足三里”时,下丘脑室旁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β-内啡呔含量下降。

对免疫异常有调整作用,如对自发性高血压的胸腺细胞玫瑰花结形成率,初次抗体生成能力及血清溶血素,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正常大鼠的免疫功能无显著影响。

19参考资料

^[1]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

^[3]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58.

^[5]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55.

^[6]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8]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感恩有你

中国老张

非著名艾灸从业人员

本平台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问题请及时就医。

中国老张,愿做大家艾灸路上健康的守护者。有艾灸问题记得留言或咨询俺哦.

感谢大家的分享与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足三里穴zuacutes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