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北京时间年4月10日,《柳叶刀》(IF=47.8)在线发表了王辰院士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大规模的全国多中心横断面研究——中国肺健康研究(ChinaPulmonaryHealthStudy)[1]揭示了中国的慢阻肺流行病学现状,首次明确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约一亿,40岁以上成人慢阻肺发病率高达13.7%。慢阻肺已经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中国居民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构成重大疾病负担,同时也将带来深远的社会影响。因此,如何对慢阻肺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控是当下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研究概况:
中国肺健康研究(ChinaPulmonaryHealthStudy)是一项全国性的横断面研究,研究样本为年6月~年5月期间,来自中国大陆的10个省、市及自治区的20岁以上的人群。所有受试者在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进行肺功能检查,以GOLD标准诊断慢阻肺: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0.7。研究目的是评估20岁以上中国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和疾病负担,同时收集并评估慢阻肺患病的危险因素和知晓率。这项研究意义重大,为国家制定慢阻肺防控方针与相应的卫生*策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学依据。
这项研究结果充分说明我国慢阻肺流行状况的严峻性,而我国当前对于慢阻肺疾病的防控体系仍存在不足。
知晓率低
首先是中国居民对于慢阻肺疾病的知晓率偏低。在本研究中,知晓慢阻肺的定义为:患者自述曾被医师诊断为慢阻肺。在本研究中,经肺功能检查确诊的慢阻肺患者中,只有2.6%知晓自身疾病。高达97.4%的慢阻肺患者对自己的疾病状况毫不知情。
慢阻肺疾病自身知晓率
诊断率低
另外一项不足体现在慢阻肺的疾病诊断率偏低。在本研究中,仅9.7%的成年人、12.0%的慢阻肺患者曾经接受过肺功能检查。因此,慢阻肺作为四大慢性疾病之一,未来的防控工作重点之一将在肺功能的常规检测随访方向。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将成为慢阻肺防控工作的重点场所,基层医疗机构有望逐步引进肺功能仪器,使得肺功能的检测逐步普及成为居民日常体检的常规项目,肺功能的检测将类似测量高血压般更加便利。
漏诊/误诊率高
此外,在慢阻肺防控工作中,中国基层慢阻肺就诊患者常常遭遇漏诊、误诊现象。很多的慢阻肺患者被非呼吸专科医生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特别是在经济落后地区。在一项关于我国西部农村慢阻肺患者诊治现状的调研中,6成以上慢阻肺患者被诊断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2]。因此,必须在慢阻肺防控工作中重视这部分误诊患者的正确诊断与治疗工作,通过进一步的落实规范化诊疗的学习和执行工作,提高慢阻肺的确诊率,给予患者正确的治疗方法。
西部农村地区慢阻肺的漏诊、误诊率
慢阻肺的死亡率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慢阻肺的疾病及疾病负担的认识,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也将是未来的工作重点之一。首要任务是促进公众对慢阻肺疾病所带来的沉重的疾病负担有深刻的认识。截至年,慢阻肺居全球死亡原因第4位[3];慢阻肺引起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损失是中国慢病的第二位[4]。过去一年内,有43%的慢阻肺患者至少住院治疗1次[5]。慢阻肺首次住院患者,3.6年内死亡率达50%,7.7年内死亡率达75%[6]。如果不注意控制疾病进展,慢阻肺带来的死亡可能并不遥远。
防控工作成绩斐然
在专家的带领和指导下,通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慢阻肺的防控工作中在过去的几年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在北京地区,已经针对慢阻肺的防控制定了相应的卫生*策与医保*策。治疗慢阻肺的药物不仅被纳入社区基本药物目录,肺功能医院已经被纳入体检常规项目。
研究成果丰硕
近年来,作为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呼吸病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的王辰院士率领团队针对中国居民的慢阻肺的防控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这些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积极的临床参考意义,更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逐步完善防控体系建设
王辰院士率领团队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的慢阻肺疾病防控工作体系,为中国居民的健康生活做出重要的贡献。他积极倡导慢性呼吸疾病防治需要从控制危险因素抓起,并呼吁将慢性呼吸疾病防治纳入国家慢病工作规划。在他的提议倡导下,慢阻肺首次纳入国家慢病监测体系。与此同时,慢阻肺被列入第二批分级诊疗试点疾病。王辰院士牵头制定并建立了慢性呼吸疾病国家诊断标准,并将呼吸疾病相关内容纳入国家医学教育体系,呼吸疾病相关知识体系的学习贯穿了院校教育、毕业后的住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继续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在他的推动下,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通过成立中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进一步积极推动基层呼吸疾病防治,并专门制订常见呼吸疾病基层版指南,开展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能力调查,在全国各地区开展基层医生的呼吸疾病规范化诊疗的培训。与此同时,科技部「十三五」期间也加大对慢性呼吸疾病的研究资助。*府与各级医疗机构也加强慢性呼吸疾病的教育与媒体宣传工作,持续引发社会对慢性呼吸疾病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