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理性为什么也会犯错误
人是理性的动物,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具有理性,我们人类籍助于理性,创造了文明与科学,并增进了人类本身的福祉。
所谓的决策理性,就是人类在决策过程中运用的理性思维,更具体地说,决策理性就是不同时代的人类,在对风险,成本与收益的全面综合考量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所掌握知识与信息,通过分析、推理与判断的思维活动,为实现主体设定的预期目标,而力求作出最佳行动方案的思维过程。
所有的人,无论哪个民族,无论那个时代,无论做任何事情,小到去附近商店购置某种型号的电饭锅,大到是否决定对某国开战,实际上都是在运用人类的决策理性。人类的历史,说到底,就是人类在面临挑战与压力时,不断作出自己的行动选择的过程,因此也是人类运用自己的决策籍以趋利避害,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
然而,我们不能对人类的决策理性抱有过高的评价。人类的决策理性是有其缺陷与局限性的。这是因为,人的理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决策者的主观因素的干扰与支配。
首先,它容易受决策者固有的文化偏见、陈旧过时的信条与原则的支配。
其次,它容易受决策者本身的知识结构的影响,偏执的或过时的知识结构,会对信息作出错误的解读,从而影响决策的正确性。
第三,人类的决策思维还容易受信息的不完全性的干扰或支配,错误的或不完整的信息,会直接导致决策的错误。
除此以外,人是有感情的、有特定情绪状态与心理状态的动物,人在决策时,也会受到他自己未必意识到的情绪状态、下意识、不稳定的心理因素等非理性因素的干扰。甚至有时决策者在特定条件下的浪漫激情,也会干扰决策行为。
希特勒与库尔斯克战役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类决策理性犯错误的概率,与人们非理性的主观因素的干扰程度成正比。
库尔斯克战役中的苏*
我们可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库尔斯克战役为例子,发生于年的这场堪称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大战中,苏德双方共出动辆坦克,双方动员的总兵力达到万人,苏*阵亡17万人,德*阵亡四万人。从双方伤亡比来看,德*实际上已经基本取得胜利。
但在决战的最关键的时刻,希特勒突然接到英法盟*已经在意大利西西里登陆的消息,他对身边的人说,“今天我的心情非常不好”。事实上,正是在高度不安的情绪干扰下,他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不顾一切地命令从前线撤出主力部队,改赴西战场。这就造成苏*从被动变主动,并向全世界宣称自己是库尔斯克战役的最终胜利者。
德*在库尔斯克的撤退,实际上在关键时刻挽救了苏联。直到二次大战后很多年,人们才从*事档案中得知真实的情况,与苏联战时的宣传完全相反。这是决策理性受非理性的情绪因素支配,造成决策方的消极后果的一个典型案例。
决策理性不同于科学理性
由此可见,实验室里的科学家运用的科学理性,与决策理性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面对的变量因子相对有限,被考察对象相对封闭,情绪与文化因素对主体的判断的干扰影响相对较少;而后者,即人类的决策理性,却受决策者主体的情感、心理素质、浪漫心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受他本人的知识偏见、意识形态执念,文化定见与习俗偏见的干扰的概率,远远要高得多。
从历史上看,不同的国家与社会,在关键时期所作出的关键选择,大多数是由该国的统治精英所作出来的。而统治精英个人的决策理性,却受诸多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有时连他本人都未曾意识到。精英正确的决策,会让这个民族在山重水复的艰困中走向柳暗花明,而精英错误的决策,则会让一个民族陷入长期灾难的深渊。精英的决策理性,也就决定性地影响了这个民族的历史命运。
下面,我想就中国近代以来几次战争中的治国精英的决策过程,来考察一下决策理性的局限性,这几次战争是年的鸦片战争,年的英法联*战争,年的庚子战争(即八国联*之役),年的全面中日战争,以及年底的开始的太平洋战争,这五次战争对中国的命运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从统治精英的决策思维这一特殊角度来考察战争发生的经过,会对我们理性地从过去的历史获得教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太平洋战争前两年,美日决策层都没有想到要打仗
太平洋战争发生于年12月,在此一年以前,日本与美国信任虽然已经下降,但日美双方都没有想到会发生战争。
日本根本不想进攻美国,日本是个贫油国家,只能生产本国需要的全部石油的15%。其余的85%的石油,必须依赖进口,当时中东的石油还没有被发现,日本进口石油的90%,则是由美国生产并提供的。其次,美国每年还向日本提供数百万吨的废钢铁,这是资源缺乏的日本打仗必需的,日本人都知道,美国的综合国力是日本的13倍,没有人认为与美国开战是明智的。日本国力根本无法长期支撑对美国的战争。
同样,美国也不想与日本打仗。年9月以前,美国虽然对日本侵略中国表示不满,美国传统上是孤立主义的国家,它虽然在道义上也支持中国,但却对年爆发的全面中日战争基本上保持中立。美国不断把废钢铁与石油卖给日本,从中日战争中获得商业利益。也是它乐于保持中立的原因。
自认为聪明的日本人却连续犯了两个低级错误
然而,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日本帝国的决策者们却连续犯了两个他们自己没有想到的低级错误。
日本的第一个低级错误是,它在年9月加入了德意联盟。日本外相松冈洋右从欧洲访问回来后,到处鼓吹加入德意同盟的好处,这个人当时被认为是精通国际问题的专家,是被公众认为是绝顶聪明的日本人。在他的鼓动下,日本加入了德意同盟。
德意日三国同盟在柏林成立
日本之所以这样做,说起来,还是为了避免与美国打仗。日本人的想法是,只要*事上最强大的三个国家联合起来,美国就不敢在以后对日本说三道四了。日本人还认为,当时德国与苏联关系看上去还很不错,希特勒与斯大林称兄道弟,打得火热,说不定连苏联不久以后也会参加了这个同盟,那世界上最强大的四个国家,德,意,日,苏,都成为盟友,日本也就所向无敌了。
松冈洋右曾被认为是最聪明的日本人
在日本人看来,有了三国联盟这个资本,还更有利于以后与美国之间讨价还价。
然而这件事情产生的结果却恰恰相反。这是因为,日本这样做,就触犯了美国人的根本利益,美国认为,德国将在欧洲称霸,日本将在亚洲称霸,前者将使美国失去大西洋的通商自由,后者将使美国失去太平洋的通商自由,这种前景是美国万万不可能接受的。在美国人看来,德国已经是美国的敌人,与美国的敌人结盟,当然日本就成了美国的敌人。
于是,美国作出了对日本禁运废钢铁的决定。美国从中立立场,转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年3月美国与中国签定租借法案,价值16亿美元的战略物资运住中国,对于最困难时期的中国抗战,可以说是雪中送炭。
其实日本与德国结盟,日本精英们运用自己的决策理性所作出这一历史决定的“性价比”实在太低了,除了虚张声势壮胆以外,对于日本并没有任何实际的好处。德国对于远在远东的日本帮不上什么忙。却让日本成为美国的敌人,日本的决策精英们根本不理解自己犯了致命的错误。
接下来,日本又犯了第二个更严重的决策错误。年7月,日本海*进驻了越南南部的金兰湾。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这始终是日本人的心头病。日本人认为,在欧洲战场上,荷兰被德国占领后,荷兰在印尼的殖民地就成了无主地带,那里每年可以生产万桶石油,只要把印尼石油弄到手,以后可以不必依靠美国供给石油了。而出兵越南金兰湾,就是为了前去印尼。于是,近卫*府逼迫法属印度支那*府同意日本进驻南越的决定。此后不久日舰进*越南。日本人这样做时,却没有想到越南金兰湾,离美国殖民地菲律宾近在咫尺。
日本资深外交元老币原喜重郎得知消息后,焦急地赶到日本*部与*方交涉,他急切地问,*舰派出了没有?*方人士告诉他说,早已经在海路上了,币原大吃一惊,连说“糟了糟了”。因为他深知日本此举必将引起美国的敌对,作为资深外交家,他认为极为不智。日本*方却对币原喜重郎的反应大为不解,他们说,天皇海*要去的地方是印尼,而不是菲律宾,与美国有何关系?这完全符合日本人的思维。
美国的反应出乎日本人的意料
接下来的发生的情况是,美国对日本进驻越南金兰湾的反应极为强烈。美国人认为,日本人已经威胁到菲律宾了,再说,与英国利益密切相关的新加坡,作为英美势力范围的南亚各国,也从此都会受到了日本的威胁。这是美国万万不可接受的。于是美国从此开始,把日本看作是势不两立的敌对国。日舰进入金兰湾这一事件,就成为美日关系的分水岭。
接下来,美国总统罗斯福就要对这个敌国出手了,美国在年8月1日,决定迫使日本人与美国谈判,否则将全面禁止对日本出口石油。这是日本人原先万万没有料到的。一旦美国不再把石油卖给日本,这将意味着,失去燃油的日本就会变成无灯的黑暗世界,更不要说打仗用油了。日本现有的存油,加上的国内生产的原油,用不了多久,战争就无法进行下去了。因此,日本不得不与美国坐下来谈判。
美国人一旦出手
就让日本陷入进退两难
在以后的四个月的日美谈判中,美国对日本提出的要求是,日本必须从中国全境撤*,,包括年以后占领的华东,华南、华中,与华北的所有地区,以及年占领的东三省,都必须全部撤出日本*队。否则美国将中断对日本的全部石油供应。
在日本人看来,日本只是派几只*舰去了金兰湾,而美国却要求日本从中国全部撤*,完全不考虑日本为此已经付出了死伤几十万人的代价,才获得这些战利品。美国的要价,太没有分寸感了,对于日本来说美国要价确实太高了。但美国坚持这样的要求,这样日本就陷入一个两难困境:
——如果拒绝美国要求,就会失去美国每年五百万桶的石油供应,日本现在的燃油存量,只能再支持一段时间,以后日本将成为没有燃油供应的黑暗世界了。
——而如果满足美国的从中国全境撤*的要求,这就相当于中国不战而胜,日本在惨淡经营多年的侵华战争,在死伤几十万日本人的生命之后,等于白打,日本中日战争从此宣告失败。
经过三个多月的谈判,最后日本还是决定有条件地妥协,日本人让步的内容是,只要美国不停止对日本的石油供应,日本可以从除东北以外的其他大多数地区撤*。也就是说,日本最终准备让步到从中国撤出除东北以外的90%的*队,只保留华北少数*队防止中共,25年后全部撤出。日本为此制定了甲案与乙案,只要美国愿意商议,日本还可以在撤*时间上,再作进一步的让步。
日美谈判中主要分歧点,是从满洲国撤*的问题,日本认为这是万万不可让步的,从中国东三省(即满洲国)撤兵,意味着“满洲国”的解体,同时意味着日本连七七事变以前获得的东三省也从此失去了,日本决策层认为,这是根本无法向日本国人交代的。
然而,罗斯福的态度很坚决,他要求日本必须从中国全境撤*,因为日本占领东北是违反了华盛顿公约的,是在道义上不允许的,美国年11月提出赫尔备忘录,这是美国对日本的最后通牒。
美国人卡住了日本的脖子
却只以为按住了日本人的手
美国为什么那么强硬?因为美国人也错误地估计了日本人,当时的陆*史汀生私下认为,日本决不敢与美国打仗,美国对日本的压力恰到好处,足以使日本人让步,又不敢发动对美国的战争。美国的决策精英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后果,以为只是略施压力而己,事实上,美国人已经卡住了日本人的脖子,并把日本逼到死角。但却以为只是按住了日本人的手腕而己。
在这种情况下,偷袭珍珠港,就成为日本*国主义者死里求生的唯一选择。在日本*国主义者们看来,日本统帅部认为,趁此发起向美国发起突然进攻,只要精密计算得当,对美奇袭或许能险胜,一旦在太平洋上打败美国海*,让美国此后相当一个时间里一蹶不振,就会使美国没有干预日本的战争能力,日本就可以从此夺得南洋全部资源,这样又可以长期应付战争需要了。当日本被美国逼到墙角以后,赞成这种主张的人已经占绝对多数。其急先锋是统帅部。(重光葵《昭和的动乱》第页)
电影《珍珠港》剧照
日本人说,偷袭珍珠港是美国人逼出来的,日本舰队总司令三本五十六本来是个明白人,他留学过美国,也深知美国的实力,一直反对与美国开战,但此时在日本主流的压力下,只能寄希望于短期打一仗来别开生面了,他完全知道日本无法经受长期战争。而日本的普通大众,在*国主义长期煽动下,已经进入全民颠狂状态,任何理性务实的声音已经淹没在*国主义狂热激情之中。
那么,美国人是如何应对的呢?美国人的决策理性是如何发挥的呢?当时美国高层的决策精英们,从战后开放的档案资料中看,其实也并非神机妙算者,说实话,他们没有一个人想到日本与美国开战。
美国陆*部长史汀生就认为,日本根本经不起中断石油供应的严重后果。他的论点是,日本不管怎么恶劣,毕竟还是有理智的,不会同美国开战,因为资源短缺的日本等于自取灭亡。
陆*部长史汀生与马歇尔
罗斯福本人也根本没有想到日本会主动进攻珍珠港,根据美国驻日本公使格鲁的日记记载,罗斯福在开战前几天,还打电报给格鲁,这位美国总统在电报中认为,谈判破裂以后,日本有可能在菲律宾沿海做一些小动作而己。他根本没有想到是,此时,远征珍珠港的日*舰队早已经出发了。
至于社会上广泛流传的一种说法,称罗斯福故意刺激日本让日本偷袭珍珠港,通过苦肉计来促使美国人参战,更是毫无根据的臆说,这个传闻的津津乐道者,也是对美国文化的无知者。
美国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应该说,一旦美日开战,美国并非胜券在握。这场恶战充满各种变数,美国当时综合*事力量,并非人们想像的那样强大。太平洋战争前美国*队的实际人数之少,可以说少到了与美国强大国力不相称的程度。
谁能想得到,在太平洋战争发生前的二年,年9月,美国*队总人数,只占全世界排名的第十九位。*队人数仅十七万四千人。只有三个编制齐全的师,但兵员都不足百分数之五十。这三个师分布在不同地点。
最令人难以想像的是,由于缺乏*事车辆,美国开国以来,还从来没有机会进行师一级的训练。美国*队装备过时,没有一个装甲师。由于缺乏经费,只能每隔四年进行一次为期两周的*事演习,马歇尔新任参谋长时说,美*已经降为三流国家的*队。
直到太平洋战争开战前不久,美国全部*人只有26万人,还不如日本最大可动员的*队万人的一个零头。
这些数据信息,我们可以从《史迪威在华经验》一书中读到。其实,这也并不奇怪,美国周围没有强敌,美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本来就不必为自己的国防有任何担忧。
中途岛战役中,日本*舰吨位数占绝对优势,美国由于幸运地破译了日本情报而险胜,如果中途岛战役中美国失败,历史的变数将会大为增加。
美国以实力为基础取得了胜利
中途岛之战为日本丧失海权之始,菲律宾海战使日本海*丧失殆尽,从此已经没有了制海权。
此后,塞班岛之战让美*获得直接轰炸日本的基地。日本工业与*事所需要的大量原材料无法从国外获得,日本陷于资源枯竭困境。日本丧失*事再生能力的过程,从此就进入恶性循环。元气不可逆地消耗殆尽。
年3月9日东京大轰炸以后
美国利用自己的制空权,对日本本土进行毁灭性地轰炸,年3月9日晚上美*对东京进行大轰炸。此后几天内,燃烧弹让日本平民死亡近五十万人,八百万人无家可归,远超过广岛原子弹死伤人数,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也要战败。
美国最后毕竟胜利了,这是双方实力所决定的。开战时美国经济总量已经是日本的13倍,年美国一年生产的战斗机可达十万架。日本在经济上无法支持长期战争,而具最终归于失败
我们的历史书把这场战争看作是正义必胜的范例,这是对的,然而,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历史是其实充满变数与多种可能的。
太平洋战争告诉我们的历史事实是,日美双方并不是从开始就想打仗,然而日本人自以为聪明的两个低级错误,加入德意同盟与进驻金兰湾,却无意中挑战了美国的根本利益,轮到美国出手时,它只是为了维护自己利益,而并不想到与日本开战,然而,美国对日本施加的压力超过了日本承受力。当美国卡住日本人的脖子时,却漫不经心地以为仅仅按住对方的手而已,美国也没有做好与日本战争的准备。
历史的吊诡是,双方的决策者都是本国的一代精英,智力超群,然而,双方*治精英各自的理性决策,却由于种种知识结构的偏颇,文化原因与信息不足,造成对对方的误判,这种误判的叠加,形成持续的恶性互动,却让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从此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是人类决策理性彼此互动如何导致战争的一个经典案例。
日美双方决策互动的启示
当然,这场正义的战争中,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年底冈村宁次的十八万大*已经打到贵州附近的独山,那里离重庆已经不远了。根据战后冈村宁次的回忆录,如果按他的预想,打败中国已经如囊中探物。
然而,由于美国的参战,由于太平洋战争中美国的节节胜利,太平洋战争即将走向失败的阴影,让日本*部错误地预计美*将在中国温州一带登陆,打重庆,就如同远火不救近火,于是否定了冈村宁次建议攻打重庆的方案。中国从此的抗日战争,在经历了最低谷状态之后,突然进入胜利在望的阶段。
八十年后,如果我们重温这段历史,我们会从人类的决策理性的互动中获得什么启示?如果我们抛开意识形态,单纯从博弈论与决策理性互动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个案例,可以为增进我们的决策智慧,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曾经有学者统计过,在人类历史发生战争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双方并不想打仗,却由于双方理性的误判,以及博弈过程中的恶性互动,而不可避免地走向战争的。一开始双方甚至是想通过某种奇招,来避免战争,以寻求本国的最大利益,然而,决策理性的误判,这种双方误判的叠加,使双方陷入恶性互动之中。在许多情况下,敌人是在不经意中,被不同国家的最聪明的人,在互动中无意中被创造出来的。
当然最后或许必须指出的是,本文作者只是从理性博弈的角度,来考察这次战争,这次战争的正义性是无庸置疑的,作为中国人,作为这场战争的受益者的后代,我对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们,永远抱着崇敬与感恩之心,但这并不妨碍作者通过这场战争的考察,来分析人类理性的弱点。
人类总是过份相信自己的理性力量,但个人的理性往往是十分有限的,过度的聪明,往往就是过度的愚蠢。
保持对人类理性能力多少一些怀疑之心,少一点自信,多一点谦卑,人类就会比过去更聪明。历史会让人更聪明,但必须经过成熟的反思。
——版权声明——
文章转载自公号:萧功秦论评
图片源于网络
在此鸣谢
——友朋会在线课堂——
——推荐阅读——
许纪霖
你真的了解台湾吗?
唐德刚
八年抗战史新解杂录
邓晓芒
武侠小说与常识
高全喜
“丧权辱国”的另一面
周国平
精神的故乡
周濂
正派社会与正派的人
施展
字节跳动的命运由己还是由天?
赵林
“世纪末”的疯狂与上帝的“天罚”
许纪霖
华夏与边疆——另一种视野看“中国”
丁学良:苏联为何遭遇体系性失败
何怀宏
受命造反的青春暴力
马勇
重新认识外国资本和中国资产阶级
对话
谁才是后浪?
施展
为何今天的网络上充满戾气?
赵林
加尔文的“无心插柳”
杨奎松
“国民国家”的流失
唐翼明
当学生的脚踏在老师背上的时刻
马国川
采访李泽厚——我和八十年代
朱学勤
猫头鹰的翅膀
朱学勤
火车上的记忆
朱学勤谈美国、法国革命:两次革命,两个*治传统
同人对话
一厢情愿换不来天长地久
朱学勤
汪道涵先生二三事
刘慈欣
新冠疫情与外星人
马国川
民法之争:要法律,还是要传统
张松
必须高兴,因为这是一个喜剧的时代。
柴静
不理不睬,随他去吧!
有*君
怎样把阎王的权力关进笼子里
施展
美国的力量≠美国*府的力量
许小年
实体经济才是中国经济最大的泡沫
许纪霖、刘擎、白彤东、吴冠*|谁无法呼吸?
徐贲
沉默和失忆的国民是怎样教育成的
朱学勤
猫头鹰的翅膀
陈嘉映
何不做点自己高兴做的事
金雁
东欧见闻
赵林
四大宗教伦理价值系统的对峙
金雁
俄国为什么能够发生革命?
马国川
德育论战: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
李天纲
谁的上海?
马国川
是国家的*府,还是*府的国家?
秦晖
“英明”的昏君——崇祯帝
陈俨
走向深蓝——我所经历的亚丁湾护航
葛剑雄
“好奇”发现了世界,“好奇”也改变了世界
木心
街头三女人
赵林
它反抗、它拒绝,但无人知道它要什么。
刘*宁
托克维尔的“法国大革命启示录”
汤一介
“天人合一”给我们的四点启示
邓晓芒
自由意志意味着什么?
李泽厚
苏轼的意义
葛剑雄
“天下为公”何以成了“天下为我”
樊锦诗、赵声良
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
马戎
美国的种族与少数民族问题
李天纲
千万不要小看“北外滩”的文化价值
金雁
我的年
杨奎松
种族平等?
韦森
美联储的制度设计及其百年演变
许纪霖丨一个提倡“讲真话”的文化老人
许纪霖
你懂什么是革命?!
孙周兴、许纪霖
全球化还有吗?
许纪霖
疫情背后,这个时代深入骨髓的虚无主义
赵林
宽容·启蒙·革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