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大庆市博物馆的"牛"
冬日暖阳下,腊梅已经迎风绽放,辛丑年到了,牛自然成为今年的主角。多年前牛就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伙伴,牛是古人最早驯服的动物之一,被称为“六畜之首”。从农耕到运输,从用牛作战到对牛的崇拜,“忠厚、质朴、勤劳、奉献”,几千年来人们对牛赞誉有加。牛的种类有很多种,从最初的原牛后来演化出了不同的牛,其中有一种就曾生活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它们有着骆驼般的隆峰、狮子般的毛发,是东北平原上最繁盛的草原大*,它们与猛犸象、披毛犀一起书写了冰河时代的神秘故事。那么,它们是谁呢?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穿越冰河世纪,共同走进“东北野牛”的世界。大约四、五万年前的冰河时代,生活在西伯利亚的野牛群为寻找生存家园开始南下,几经波折来到了松嫩平原,此时这里的气候适宜,草原辽阔,成为古动物们生活的乐园,野牛群停下迁徙的脚步,与猛犸象、披毛犀等几十种动物汇聚在这里,成为闻名遐迩的猛犸象动物群,这些野牛就是后来的东北野牛。在猛犸象动物群中,东北野牛繁盛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同一时期的真猛犸象,被喻为东北平原最成功的食草动物。因为生活在冰河时代,东北野牛有着厚厚的脂肪,浑身长满了的长毛,最重可达半吨多。它们群体而居,为了寻找食物、水源或躲避夏天的酷热,要进行季节性的转移迁徙。牛群的生活井然有序,它们各司其职,头牛带领大家寻找水草丰美的生存环境,母牛哺育幼崽成长,教会它们生存。野牛们相互玩耍、彼此依赖,以惊人的繁殖力、种群的凝聚力与自然共存了数万年。但任何动物都有天敌,它们常常遭到老虎、鬣狗、狼的攻击,每当遇到危险,公牛便立即形成保护圈,守护妻儿老小,它们粗壮的牛角是天生的武器,但当危险加剧时,它们就会狂奔,此时,任何动物都必须远远的躲开。东北野牛属于寒温带动物,在漫长的进化中,演化出了6个亚种,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额骨都很宽,向上有不同程度的隆起;而眼眶成管状向前突出;牛角伸向头前,平行或高于额面,表面周围发育不同程度的棱状突起和纵沟。不同个体角的大小、曲度、旋扭的模式和角心的表面纹理,体现了东北野牛的特征变异。我国东北地区发现的野牛化石种类和数量最多。在出土化石中,有的留有鬣狗、狼等动物的齿痕,还有许多头骨化石在中间被砸断,甚至不仅被砸的部位相同,连断茬都极为相似。考古专家们认为,当时大量存在的东北野牛群,可能充当了古人类的“肉食库”,东北野牛可能是一两万年前古人类主要的狩猎对象。那么,它的灭绝是否与人类猎杀息息相关?又或者是它们特化的身体结构无法适应气候和环境的变化?直到今天,东北野牛的灭绝原因仍是待解之谜,但从地层中出土的野牛化石却为研究古地理环境、古气候变化、古动物群的演化以及当时古文化面貌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在已发现的猛犸象动物群化石中,东北野牛的数量要占六、七成的比例。有没有感觉一支庄严的野牛大*等待着我们去检阅?大庆博物馆率先运用大量珍贵的化石骨架,打造了全球博物馆罕见的化石版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生态复原场景,还原了一支沸腾的草原大*。它们情不同、形不同、故事不同,形象各异,栩栩如生,浩浩荡荡,奋勇狂奔!我们来看站在队伍最前方的这支头牛,它身姿矫健、气势凶猛,好像带领整支牛群向我们迎面扑来,正如“金牛奔腾春回大地,万物生辉日新月异”,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大庆博物馆借助这支繁盛的草原大*向您送去牛年最诚挚的祝福,祝您牛年工作牛气冲天,生活幸福美满,梦想扬帆起航,未来熠熠生辉!监制:邹向坤
责编:王冰冰高大龙
来源:大庆市博物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