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简介
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钱氏治学,当初先以《颅囟方》而成名,行医儿科。钱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
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六味地*丸为补阴代表方,最早见于北宋钱乙之《小儿药证直诀》。
医家解析
《小儿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泻白散一个是有争议、一个常被乱用的处方,值得注意。泻白散的药物组成很简单,极容易记。两个皮:桑白皮、地骨皮,其他是甘草、粳米。它和白虎汤就差两个主要的药,但是它的主治完全不同,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气喘,可以见到气虚而面浮的症状,所以讲的是皮肤蒸热,特别是应注意与肺痨的虚热区别。
另外,方剂的分量要注意,炙甘草五钱,粳米粒,不是食前服。食后服,其必然在膈上。原来服药的方法有个规定,食前、食后,有个在上、在下的问题。这个方剂就是这么几味药治疗的病有虚有实。它是由于外邪引起的,外邪久留不去,而且肺气已伤,肺热未清,值得注意。
因为肺属金,金性凉,既主宣发又行肃降之令。那么就有热和寒的问题。寒过了、热了,就不能升降,其气上逆,就容易产生咳、喘,再加上时间一长,肺气一伤,所以就由咳而变喘。这个喘不是痰喘,而是咳嗽气逆、气喘,厉害了还可见到面红、面肿,这主要指的是小儿,大人也会有,身体虚的可以见到这种情况。
这个方剂的用药很有特点首先桑白皮是甘寒之品,主要泻肺中之热,还泻水、利水。因为泻肺热下行从水道出就可以使肺热下行从水道而解,这就可以回顾到肺既宣又降、通调水道的问题。由于肺有病,肺气伤,不能肃降,所以小便也不通利。由于肺有热,肺气逆,而水道不通,津液不得正常布散,所以有痰。从这一点说,桑白皮也是除痰的,而且还有“正本清源”之意。它除痰,是除痰之根源,和化痰、使痰容易咳出不同。另外就是地骨皮,地骨皮也有这个意思,有人把它形容得非常厉害,这里要注意用法。地骨皮本身是甘寒之品,它能治疗骨蒸潮热,“有汗用地骨,无汗用丹皮”,它能够入肺泻火,人肾凉血。由于它能泻肺火,能人阴分凉血,所以它有生津养阴的作用,但是不要作为补阴的药物。因为它能清热,上清肺,下清肾,所以它能养阴,可以生津,不能补阴,但它能养阴。李东垣对地骨皮有个解释,说得很有意思,从它的名字解释,从天地来讲,地是阴,从皮毛筋骨来说,骨为里,可是它又是骨的皮,皮又是在表,人身之表,所以地骨皮这味药,他说“既能够治疗上热,又能治疗下热,特别是表里浮游之邪。“
那么本方就是用这两味药来清肺中之热,泻肺中之火,止咳平喘。可是它本身是虚寒的,所以用甘寒之品时需要顾及脾胃,因为它所治疗的证本身就是虚证。那么卫气来源于何处?来源于肺,肺气来源于脾胃。所以这里用了甘草、粳米。甘草、粳米既补益脾胃,又清肺,这里用的生甘草,也可以用炙甘草。热盛用生的,热不盛用炙的。炙草甘温,益气的作用大;生草甘平,泻心火作用大。当然这只是就甘草本身的生、炙而言,另外还可甘缓和中,所以这个方剂在小儿科的用法,是用在感冒的后期。因为现在小儿发热往往用清肺的药物,但用清肺的药以后,由于外感之邪不容易清除,使得邪留在肺中不容易好。现在看来和过去的治疗有一些不同,过去强调“伤风咳嗽不能用麦冬”,就是说外感风寒之邪不能用寒凉滋腻之品,用了就容易留邪。
可是现在到了北方以后发现情况有所不同,气候本身干燥,而且到了冬天,过去特别是要生火,更干燥,现在用的是暖气也燥,再加上麦冬和过去的比个头差得很多,有时候还没有过去的一半大,它的滋腻之性大减。所以现在发现临床上这种治疗不当的情况倒少了,而主要见于用凉药、用苦寒之品,同时没有透邪,没有宣肺,没有解表,这样用药之后小孩儿往往比较难治。
临床上泻白散是一个好方剂,有人说它非常厉害,不能轻易用,用了之后损伤小孩的生机(生长发育的机能),是因为他们所理解的是这几味药都是苦寒的,而且又是清虚热的关于地骨皮,这个方剂有争议,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实际上这个方剂是非常好的,就看临床上用得对不对,是不是按照原来的用法。另外,一些人习惯临床上不用粳米,而用山药因为用粳米后汤药容易混,容易粘。此外还有个问题,就是肺热盛。若有外感的时候,肺热又盛往往用泻白散加上一些透散的药物,宣肺散邪的药物也可以用,并不是说这些药物不能用。如果是外感风热,咳嗽得很厉害,舌尖边都是红的,苔是白的,脉是数的,怎么办?就可以在清散风热的同时,用桑皮、地骨皮、甘草,这样用就没有坏处了。
注意:泻白散清热效果是很好的。可是有一点要记住,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禁用。不仅仅在泻白散要讲这点,地骨皮对脾胃虚寒的人本身是禁用的。因此,地骨皮在用的时候,一个是用蜜炙的办法(就是用蜜水浸以后,在锅中加热,炙一下),就可以使它的性质缓和一些;另外在治疗骨蒸潮热时,如果见到脾胃虚寒的人,就要适当加人健脾止泻的药物。因为到了那个时候,都是滋阴、养阴、清热、降火来治疗骨蒸潮热,可是对于脾胃虚寒怎么办?特别是用了地骨皮的时候,需另加药。另外还有一点,桑白皮在我们今天的用法也是用蜜炙一下,可以润肺,缓和它的寒性。
桑白皮--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地骨皮--甘淡而寒,助君药以泻肺中伏火,对于阴虚有热者尤宜,有养阴之功
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
(清热而不伤阴,泻肺而不伤正,使肺气清肃,则咳喘自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