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近几年每到夏季,冬病夏治就会十分“火爆”。无论年纪几何,大家都想利用宝贵的夏日时节来调养身体,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冬病夏治法源于《*帝内经》“天人合一”的理论和“春夏养阳”治疗法则,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种很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即对冬季好发及受寒易发证属阳虚阴寒内盛的疾病,在三伏天或夏至到秋分的阶段,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进行施治,以达到扶正固本的目的。现代医学及科学技术也证实,此治疗方法能显著改善某些慢性疾病的症状,减少冬季发病次数,使疾病痊愈。
冬病夏治的适应症是什么?哪些人群适宜冬病夏治?不同的问题有什么不同的治疗方法?即日起,我们推出“冬病夏治小课堂”,邀请有关专家来为您解疑答惑。
01:31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何为冬病?医院呼吸与危重科主任中医师孙子凯表示,临床常见的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
夏治则是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暂未发作的季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症状。从小暑至立秋,人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治疗,可以使患者的阳气充实,增强抗病能力。依据中医“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在夏天未发病时,就培本以扶助正气。人体正气旺盛,抵抗力增强,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或不发病,即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冬病夏治具有良好的效果。例如,慢性支气管炎利用夏季调理脾胃,可健脾去痰,使冬季病情得以缓解,有的还可治愈;支气管哮喘患者利用三伏天进行敷贴,可使冬季病情明显得到缓解。
大家熟悉的穴位敷贴也历史悠久。孙子凯介绍,早在清代,《张氏医通》就有“白芥子涂法”的记载,由于经络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串上下”的作用,穴位敷贴法不但可以治疗局部病变,并且也能达到治疗全身性疾病的目的,使用时可根据“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的原则,按照经络循行走向选择穴位,然后敷药,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
穴位敷贴里究竟有什么奥秘?孙子凯透露,目前国内所用外敷中药成分大同小异,常用白芥子、爵香、玄胡、甘遂、细辛等药粉,加生姜汁调成稠膏状。其中白芥子辛温散寒,升气豁痰;生姜辛温亦可祛痰下气,消痰除满,散风寒止咳嗽;细辛辛温主咳逆上气,可温中下气;元胡辛温活血通络理气,佐前药可达除痰利气的功效;甘遂苦寒泻水除湿,反助芥、姜通利气道,具有温阳散寒、止咳祛痰、降气利湿、解痉平喘的作用,达到痰除喘止的目的。
敷贴疗法的原理就是以冬病夏治理论为基础,利用人体在三伏天阳气易达于表,毛孔开放,血流加速的特点,运用中药饼剂敷贴于穴位,既除体内伏痰,又能温阳补肺,从而达到调节肺、脾、肾功能,增加免疫力的独特功效。
“外敷中药有时会引起水肿、过敏,导致皮肤破损、局部感染等。”孙子凯提醒,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治疗。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对贴敷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瘢痕体质者,孕妇都是禁用中药敷贴的。患有传染病、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病情急性发作或加重期间的患者也不宜使用中药敷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蒋明睿/文王子杰/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