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开启了降温模式,“阿嚏、阿嚏”的声音又成了很多宝宝的“口头禅”。
很多宝妈都以为宝宝是感冒了,就给宝宝吃感冒药。
有的宝宝过几天就好了,但有的宝宝却越“治”越严重。
其实宝宝有鼻塞、打喷嚏的症状不一定是感冒,也有可能是过敏性鼻炎(一种在婴幼儿中发病率高、还容易漏诊的疾病)。
为了帮助宝妈分清感冒和过敏性鼻炎,今天我们就跟十月呵护的张睿医生,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
●什么是感冒和过敏性鼻炎?
●感冒和过敏性鼻炎如何区分?
●感冒和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有何不同?
什么是感冒和过敏性鼻炎
01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也就是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常发生于季节交替之际和冬春季。
我国儿童每年可发生3~8次感冒,有15%左右的孩子可多达12次。
普通感冒大都是病*感染所致的鼻部和咽部炎症,其中以鼻病*感染最常见,其次为冠状病*、呼吸道合胞病*、副流感病*等,少部分可能会合并细菌感染。
02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AR)也称变应性鼻炎,是儿童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之一。
其主要病理机制为抗原进入致敏个体内,引发一系列的症状,如刺激肥大细胞、刺激鼻粘膜的感觉神经末梢和血管等,最终引发鼻痒、打喷嚏、流涕等症状。
调查显示,5岁以内婴幼儿发病率为约17.2%,首次发病年龄在近年趋于越来越小,平均发病于6月龄。
引起过敏性鼻炎发病的因素较为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遗传和环境因素。
研究提示,当父母一方没有过敏性疾病时,孩子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为15%,当父母一方有过敏性疾病时,发生率为33%,父母双方有过敏性疾病时,发生率为66%。
环境因素包括过敏原接触、空气污染、吸烟等,有些小月龄的孩子,可能与食物过敏有关。
感冒和过敏性鼻炎如何区分?
感冒早期主要表现为鼻部和咽部炎症,可有打喷嚏、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
患病2~3后天达到高峰,之后通常会逐渐减轻,持续时间约7~10天,有部分孩子可能会持续3周或者更长时间。
过敏性鼻炎和感冒的症状很像,也有鼻塞、打喷嚏、流涕的症状,另外还有鼻痒明显,检查常有鼻腔粘膜水肿、苍白,眼红及溢泪等情况。
单从这些症状来看,确实不好区分,因此,家长想要分清,主要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另外,如果孩子有下面这几种情况,也有较大可能是过敏性鼻炎。
1.打喷嚏、流涕超过2周,经普通感冒对症治疗后,鼻部症状仍未好转,甚至加重和反复发作;
2.出现鼻部症状有明显诱因、固定时间发作;
3.孩子同时伴有结膜炎、哮喘、湿疹等。
过敏性鼻炎和感冒的治疗方法不同,孩子有上述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家医院检查,通过过敏原检测、血常规检查等,进一步确诊。
感冒和过敏性鼻炎,治疗有何不同?
感冒属于自限性疾病,不用吃药也能自愈,用药一般也是对症状治疗。
01发热
婴幼儿感冒后较常出现中低热,如果孩子发热后精神状态良好,不影响吃饭睡觉,体温不超过38.5℃,通常可以不用吃退烧药,注意休息、多喝热水即可。
如果孩子发热后出现烦躁、不好好进食等情况,可以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02鼻塞及流涕
如果宝宝鼻子堵了,首先可以将他头部稍稍抬高能缓解鼻塞,或用湿热的毛巾敷在宝宝鼻子的根部(注意不要太烫,不要超过40℃)。
其次,可以使用生理海盐水冲洗鼻腔,这是最直接的缓解鼻塞以及鼻涕的方法,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参考这篇:宝宝感冒鼻塞、不通气?掌握这个方法不做鼻涕虫!
另外,还可以用加湿器增加宝宝居室的湿度,尤其是夜晚,能帮助宝宝更顺畅地呼吸。
03咳嗽
对轻症咳嗽的宝宝,尤其是小婴儿,最好不要用大量止咳的中西药品。
可以做生理盐水雾化,如果家里没有雾化装置,也可以尝试在充满温湿蒸汽的浴室里呆上5~10分钟,也可以有效缓解咳嗽。
另外,要给宝宝多喝温开水,6个月以下的纯母乳宝宝,少量多次喂给母乳即可。
另外,如果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应及时送院治疗。
而过敏性鼻炎在早期诊断不明的情况下,虽然也可以对症状治疗,但通常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治疗几天后仍会有鼻部症状会反反复复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过敏性鼻炎是由过敏引起的,一旦确诊,需要使用药物规范治疗。
常规药物治疗通常会使用抗组胺药,如常用的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口服抗组胺药物对于流涕、打喷嚏、鼻痒等都有较好的缓解作用。而且用药的副反应小,长期服用耐受性良好,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一线药物。
有些孩子的鼻部症状较严重,可能还会用到鼻用糖皮质激素药物,用药后对于症状的缓解是优于其他药物的。
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合理使用可能会形成药物依赖性等副作用,如果医生开了这类药物,家长应遵医嘱给孩子使用。
另外有些患儿可能会用到免疫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不过这些治疗都有严格的禁忌症,具体遵医嘱即可。
总的来说,感冒和过敏性鼻炎虽然症状相似,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疾病,尤其在发病机制和治疗上,差异很大。
还有很多疾病都有相似的症状,如毛细支气管炎和哮喘,都有喘息的特征。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生病了,家长不要轻易凭经验下结论,最重要的还是要确诊疾病,再对症治疗,否则容易拖延病情,小病变大病。